论医疗水平,广州一直是“别人家的孩子”

最近的广州人民,多少有点上海PTSD,一个平平无奇的周末,全在抢菜、囤粮.......

截图:新浪微博

上周末开始,广州被新一轮疫情突袭,这次对手是狡猾的奥密克戎。

各区连夜开始了一轮又一轮的核酸,不得不说,广州快速的响应能力还是给了市民们不少安全感。

本站房产广州站拍摄

三年漫长的抗疫之路,病毒反复无常,大家对健康的需求提到了嗓子眼。

身边有不少人这几年选城市、选买房地段时,都开始把医疗资源是否充足放在考虑的TOP列。

其实广州这几年一直在大力发展公共卫生医疗服务,生物医药产业也在冲刺万亿的过程中。

在今天看来,这些操作可以说得上是未雨绸缪。到了关键时刻,还是有一批能迅速派上用场的武器。

广州三甲医院数量全国第三

今年重点建设30个医疗卫生项目

根据2020、2021年【全国万亿俱乐部前十名城市】的统计公报,能看出:

医院数量排名:重庆>北京>成都>上海

执业医生数量:北京>重庆>上海>成都>广州

床位数量:重庆>上海>成都>北京

从这三个维度来看:西南地区和京沪占优势。

一直以来,我国医疗资源明显集中在一线城市、省会、地区中心。

不过刚刚发展了30年的深圳,医疗的短板就比较明显,医院数量垫底,医生、床位量在10座城市里排名中游偏上。

这只是衡量医疗资源丰富度的三个指标。

要看医疗实力,就得看谁拥有更多【三甲医院】。

据统计,三甲医院数量方面,北京有78家、上海有66家、广州有62家、深圳有16家。

每一年,复旦大学医学院都会公布《中国医院排行榜》,这些上榜的医院都是三甲中的“王者”。

在最新公布的2020全国综合排名前100医院中,北京有24家,上海、广州各占了9家,北京拥有全中国最好的医疗资源毋庸置疑。

唯一能够与直辖市相抗衡的省会,就是广州。

图源健康界

根据21世纪经济研究院《城市公共卫生治理能力评估报告》,广州每10万人的三甲医院拥有量指标最高,这意味着全市三甲医院的覆盖面更广。

图源21世纪经济研究院

整个广东的三甲医院数量在全国排名第一,主要也是广州支棱起了医疗强省。

复旦大学《中国医院专科综合排行榜》中显示,广州三甲医院专科实力也十分亮眼:

【呼吸科】全国第一名为:钟南山院士领头的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眼科】全国第一名为: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

内分泌、泌尿、肿瘤、整形、超声医学等学科的前十名医院,包含了大家熟悉的中大系、南方系、广医系三大天团。其中,中山一院在专科排名中出现的频率最高。

无论是早期疫情刚暴发,还是后来数次支援其他城市,广州都展现了自身硬核的医疗条件。

2022年,广州在医疗卫生建设项目上也有新布局。2022年广州市重点建设医疗卫生项目共有30个。

中大南沙医院、广州妇儿中心增城院区将在今年中旬试运营。

图源广州发改委

核酸检测能力超100万管/天

广州生物医药产业大显身手

核酸检测能力达104万管/天、应急动员条件下,确保2天内完成全市全员核酸检测任务......

大规模的核酸检测背后,广州众多科研机构、生物科技企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广州目前有5500多家生物医药企业,位居全国第三,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000家、上市企业52家。

包括疫情之后大家最熟悉的检验机构金域医学、华银医疗,研发核酸试剂的达安基因、生产抗体检测试剂盒的万孚生物,都在广州。

广州的生物医药企业中,药品企业和检测医学占比更多,在中药、生物药方面具有较强优势。

后疫情时代,生物医药产业成为了关乎国计民生的特殊朝阳产业,广州“十四五”规划纲要发布提到,要将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与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打造成为新兴支柱产业。

早在《广州市医疗卫生设施布局规划(2011-2020年)》中提到的“两城一岛”,就是广州发展生物医药的主要产业链。

包括黄埔科学城、中新知识城、国际生物岛。

黄埔区作为广州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集聚区和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核心区,区域内聚集的生物医药企业超3000家,年产值占全市的六成以上。

·广州国际生物岛以高端研发技术中心及企业总部为定位,聚集了一批医药龙头企业。

·中新知识城内部耗资20亿元打造凤凰谷海归中心,吸引国内外生物医药人才,形成“医药智库”。

·百济神州在黄埔建设的第四工厂落成后,有望建成亚洲产能最大抗癌药生产基地。

可以看出,广州一直在加快生物医药产业链聚集。

2022年,广州还要大力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预算草案显示,将有2亿元投进生物医药创新补助。

医疗资源饱和指数高

能否承担“放开”代价?

很多人说,广州现在经历的只是小考,大考冲击之下,广州的公共医疗系统会不会崩溃?

很难说。

此前,根据21世纪经济研究院的统计,北上广深等特大超大城市,虽然医疗实力较强,但面临人口持续流入,公共医疗资源建设并未达到适配的标准,人均床位、人均医师数量只能排在中下游。

东部沿海部分大城市医疗资源饱和指数较高,人均医疗资源短缺的问题,在阳性感染者和其他疾病患者的权衡中又被明显放大。

就广州来说,虽然拥有较多的百强医院,但需要承担省内、乃至华南地区的医疗重担,离它最近的百强医院仅有长沙、南昌、福州的三家医院,远水难解近渴。

地区优质医院数量不像江浙沪一样均匀,也不像首都这样密集。相比京沪,广州的医院运营压力只多不少。

加上部分内陆地区医疗条件较弱,社会公共医疗体系的防护网面临双重挑战。

有时候坚持动态清零,也不无这方面的考量。

但未来更多要考虑的是,常态化防控之下,各城市医疗资源配置能力能否及时到位,让其它疾病的患者,在疫情严峻时刻也能看得上病。

别奶!也别拉踩!相信广州,闷声干活,一定可以早点“丢星”!

(部分资料参考广州日报、南方+)

封面图源:本站房产广州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