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兵救我啊!从《战地1》审视一战医疗水平

爱玩网百万稿费活动投稿,作者 猫斯图,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最近刚刚发售,重现一战战场的FPS大作《战地1》中,有一个极为活跃的兵种:医疗兵。在多人模式下的医疗兵几乎是团队中不可或缺的存在——他不单可以满地乱扔绷带帮生存的队友补血,更可以一针就把战死的队友扎活过来……而且作战能力也不算弱,由于实在太好用,甚至出现小队超过半数队员都是医疗兵的尴尬。话说回来,既然《战地1》宣称要还原一战战场气氛,那任由这种妙手回春的医疗兵满版乱跑真的好吗?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极为残酷的战争,其惨烈程度甚至超过了后来被再三渲染的二战和越战。那些在战场上饱受敌军炮火摧残的老兵,即使回家以后也很难恢复正常的生活。他们往往缺胳膊少腿,找不到原来的工作。这一点甚至比后来二战结束时从欧洲撤回的美国士兵还要糟糕。一战时期的医疗条件要对此负主要责任。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在战争史上常常被忽略的一个细节:一战的战地医疗情况。

战场神器

撇开新发明的机关枪毒气弹对士兵造成的杀伤不说,仅仅从医药的角度来看,一战也是非常悲惨和血腥的。美国参战的1917到1918仅仅一年内,美军士兵就有318000名死伤。这些人奇高的死亡率是由于美国的战地医疗系统在1917年加入战争的时候还没有成建制

像《战地1》里背着医疗包扛着步枪的急救医疗兵那时候其实还很不成熟,救人效率也很低下,基本只能凑合着救治一下伤员。至于扎一针就让濒死的战友活过来这种事情更是做不到。由于抗生素还没有发明,战地军医甚至连吊着伤员的命都做不到。这时候一个高效的医疗系统就很重要了。

讲真《战地1》的军医小针从来就没有扎对过,但照样起死回生

相对来说,经过三年战争历练的法国和英国的医疗系统就要好很多。这个系统的指挥官用一种非常切合实际的方法来部署他们的军医单位。每当有一个士兵受伤,一个紧急救援流程就会启动。

担架兵会首先接触受伤单位,这种第一时间的救助往往能够拯救生命。美国军官安德鲁·格林中尉就记下了朋友称赞那些担架兵的话语:“在我腿部受伤之后,担架兵把我从敌人的战线往后送了一英里。”他们的这种高效率和优质服务来源于严格的培训和监管。曾经担任过担架兵的克拉伦斯·摩尔说道:“作为一个担架兵,他们禁止我们把伤员扔到担架上,或者走到水里或泥泞的场所。”

担架兵把战士们从战场上移到等待的救护车上快速送到最近的医疗站。在移动受伤单位的时候,当然摩托化的运输是最有效的。救护车有时候是装了内燃机的汽车或者卡车,但是大多数情况下伤兵都只能坐马车转移。如果伤员受伤太重,就会被送到远离战线的战地医院当中

转移到大后方医院的伤兵条件还挺好,至少有单人床

战地医院里的医生压力巨大,当时夺人性命的致命因素基本上有四种:毒气中毒、震弹症、疾病和受伤。

第一次世界大战人类第一次在战争当中使用毒气作为武器,毒气会烧伤皮肤和呼吸系统。它们能够在几分钟之内引发死亡和并发症。如果能够快速洗澡和更换衣服的话,就可以帮助伤员,但这常常是不可能的。数以千计的毒气受害者终其一生都受到因毒气而造成的肺部损伤。所以在一战之后毒气的使用就被禁止了。

有些损伤则不一定是身体上的。一战中后期大打堑壕战,士兵在泥泞的充满老鼠腐烂尸体和爆炸弹片的烂泥地里摸爬滚打。有的人习惯了这种恶心的生存环境,有的人却不习惯。战争结束前夕,有无数不习惯壕沟生活的士兵报告自己患上心理疾病,也就是所谓的震弹症。借着一战背景玩奇幻的游戏死灵幻象》里大量出现的吸血鬼和僵尸灵感就来自于这种一战时期最初出现的士兵心理障碍。患上震弹症的士兵会出现幻觉、罪恶感等心理疾病,其发源和战后心理创伤紧密相关。可是当时的心理干预水平很低,没有人能救得了这些可怜的士兵。当然如果士兵打着仗还遇上了僵尸状的敌军,心理阴影的面积就无法计算了。

这款游戏总是让人觉得“靠,这又是什么鬼!”

堑壕战除了带来心理障碍,还会引发流行疾病的爆发。狭小的坑道和壕沟实在是疾病传播的完美地点。当流感爆发的时候,士兵们只能自求多福,这一类疾病有时候甚至比机关枪子弹杀人还要多。传说中的西班牙流感就是一战尾声爆发的席卷欧洲的流行性疾病。所以叫西班牙流感,是因为参战国都封锁消息,唯独西班牙媒体获准披露疫情。这让当时很多人误以为这个病只在西班牙爆发。

疫情一旦传播,医生和护士基本什么也不能做,只能眼睁睁看着病号越来越多。

有些讨厌的害虫,比如虱子,也住在壕沟当中。有一个北卡罗来纳州的士兵战后说道:“一开始我们只有一种虱子,不过现在我们已经有了灰、白、红色的,还有黑色的虱子。基本上每一种可能的颜色都出现了。”唯一驱逐虱子的办法就是去洗澡和更换衣服,但是士兵经常必须在壕沟当中等待上一个星期才能洗澡。与此同时,泥泞冰冷的壕沟内积水让许多士兵患上了壕沟足。壕沟足最可怕的症状是袜子和脚板长在一起了,这时候你也只能选择截肢

针管急救包是医疗兵的必备装备

男性医师主持战地医院的工作,可是很多事情光靠他们并不能完成。女人和男人一样,在战争期间要去照顾那些伤员。无论经过医疗培训与否,大量参战国女人自愿去当护士,每天至少工作十四个小时。而当医院的火车运来更多伤员的时候,她们又要返回去工作。护士们的工作地点非常危险,基本上就在离战线5到8英里的战地医院里,甚至都在敌军炮火的覆盖范围之内。战争到来,没有人可以独善其身。由于战场上双方进入堑壕战的对峙阶段,所以这些战地医院开始变成永久性的了。战棋游戏《维多利亚2》在游戏后期开放了“战争医院”科技,能够大批量地救治伤病,正是这个时间段的产物。它们开始拥有了更好的手术设施。甚至给女护士建造了更多宿舍。没错,这些女人需要从无聊又饥渴的男性病人那里隔离开来。

战争中,女性表现出了不属于男性的爱国热忱

虽然大家都在努力工作,当时的医疗水平却让人不敢恭维。和五十年前的美国内战时期相比,一战的军医们并没有找到更多新药。最坑爹的是,战地医生那个时候还没有搞清楚暴露伤和感染之间的关系。他们为了省事。将病人放在肮脏的露天战地医院里。通过无数伤员死去的惨痛教训,医生们才开始认识到这个联系。毕竟感染对于当时的伤员来说是头号杀手。医生尝试着用各种不同的化学武器来对抗感染。但是那个时候还没有所谓的抗生素出现——盘尼西林是二战前才发明的——人们只能用其他奇特的办法。比如有一种手术方法叫做清创法,就是把伤口周围的组织全部切除,然后用碳溶液清洗伤口并包扎。讽刺的是,那些在法国大革命时候用来砍人头的断头台被拿来作为截肢手术台

在一战题材的游戏《勇敢的心:世界大战》中,控制志愿参加前线伤员救治的兽医安娜的玩家其实就扮演了一回多少有些残忍的军医角色。在第二章《破碎的大地》的第二幕,安娜就要帮痛苦不堪的伤员找到锯子截肢。看上去血腥,但这种截肢手术拯救了很多原本会死于感染的人的生命。到了战争后期,军医更是认为伤员必须在十二小时之内就要放上手术台截肢以降低感染的风险。

这样救人好心酸——《勇敢的心:世界大战》

医疗用品消毒也是一件大难事,当时几乎就只有盐水可以用,可想而知消毒效果如何。

但是说战争催生人类进步这句话也不全是胡扯。比如随着战争的进程,医生们也研发出了许多新的土办法处理那些严重的伤口。鉴别组织烧伤和窒息的方法也是此时得以确立的。更让今天的病人们心怀感激的是,在战地条件下人们才学会了如何用x光仪器确定子弹和弹片的位置。后来X射线被大规模使用正是一战伤员们用生命换来的进步。

经过医院的精心治疗,有许多士兵都可以重返战场,而当时国家的最重要的目标就是让他们重返战场。为了保证士兵们在战后不会向政府索要太高的赔偿金,许多政府都在治疗的时候极尽善意之能事。比如英国政府给士兵发放免费的假肢以帮助他们自力更生。但是很多人似乎都不喜欢假肢,而更喜欢拄着拐杖来体现自己是受伤军人的风范。可惜由于他们受伤实在太过严重,在战后他们往往都不能够重返原来的生活岗位。

伤病还能拄着拐踢球,说明体力不错

不过医疗工作有时候也会遇到各种不顺心,士兵们会给医官捣乱。有许多士兵假装生病来离开战线。以至于当时许多医生相信如果一个左手受伤的士兵很有可能就是自残以求告假。甚至还有的士兵不相信这些医生的医术。美国北卡莱罗纳州有一个叫做马里奥·安德鲁的士兵就在他的左腿被弹片击中后拒绝向战地医院上报自己的伤情。他心怀侥幸,希望这个伤是个小伤。但是一周之后,他就开始发现自己得了败血症,紧接着就只能向医生的治疗投降了。

一战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肉绞肉机,医疗水平在其中扮演了无比重要的角色。但是一战的时代则局限了那时候的医生不可能更好地帮助他们的伤病号。可能也正是因为医疗条件的缺乏,才使得一战变得更加让人觉得残忍吧。

欢迎参加——爱玩网百万稿费征稿活动:当金牌作者,开本站专栏,领丰厚稿费,得专属周边!

游戏专栏投稿信箱:otaku@vip.163.com

欢迎订阅爱玩APP《百万投稿每日精选》,更多精彩等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