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ifest”创始人探究:人工智能可解孤独?
基于人工智能的心理健康应用程序‘Manifest’的创始人艾米·吴(Amy Wu)对下一波科技浪潮作出了大胆预测。
“除了人工智能这一趋势,我觉得很多人都看到了 Z 世代正在发生的这种孤独‘流行病’,”她说。“在我心里,毫无疑问,会有独角兽从这些类别中冒出来,以解决孤独‘流行病’的问题。”
“Manifest”还不是独角兽——它目前还只是处于种子阶段,刚从 a16z Speedrun 和其他一些投资者那里筹到了 340 万美元。不过,吴觉得她的公司是试图缓解孤独感上升的新产品中的一部分。
吴 快三十岁了,正处在千禧一代和 Z 世代之间模糊的边界处,但她理解年轻一代的难处。信诺(Cigna)的一份报告显示,五分之三的成年人称他们有时或总是感到孤独;在 18 - 22 岁的受访者中,这一数字甚至更高,达 73%。“Manifest”是她希望自己在斯坦福大学读本科时就有的应用程序,那时她第一次独自生活,在一个竞争激烈、让人望而生畏的环境中摸索前行。
“我真真切切地感觉现实世界给了我一记重击,”吴告诉 TechCrunch。“我觉得学校教了你所有这些东西,比如怎样在 Facebook、谷歌、微软或者高盛谋取一份工作,但它没有教你如何建立自己的情感工具包。”
当你打开 Manifest 应用程序时,你会在屏幕中央看到一个柔和的渐变色球体。你可以按住按钮进行说话,或者点击它来输入,以响应许多提示:“你在想什么?”、“你在担心什么?”或者“我们谈论什么会有用?”
然后,该应用程序的人工智能会模仿你的语言,并把它转化成一种肯定,你可以将其转化为个性化的音频冥想。
例如,您跟应用程序说,跑完 5 公里后,因为在自己所在的年龄组里排名垫底,所以很难为自己感到骄傲(这绝对不是从我个人经历来的哈......!)
它会给出一些肯定的话语,像“我努力欣赏自己的进步,哪怕再小”,还有“我坚信自己对这个过程的投入会促进身心健康的成长。”
也许这些由人工智能生成的智慧话语能帮上忙,也许帮不上。
但 Manifest 并非万能的心理健康解决办法,也不是实际心理健康治疗的替代品。
“我们这款健康应用程序,真的是为了迎合 Z 世代的需求设计的,”吴说道。
Manifest 背后真正的核心观点在于,我们能不能让这些跟健康有关的小互动变得超级简单、超级令人愉快,让人觉得使用 Manifest 不是件苦差事儿?
在当下这个年轻人被社交媒体的持续喧嚣所淹没的时代,使用技术——更别提像人工智能这种可能让人觉得没有人情味且模糊不清的东西——来解决孤独问题,这似乎有违常理。但吴认为,如果 Z 世代已经沉迷于手机,那么健康服务也得在手机上实现。
“Z 世代亲自出去玩的次数少多啦,”她说。“所以就好比,对于我们造成了这种状况的这一代人,你能给他们些什么?比如说,让那个人出去跟朋友一起玩,对他们而言是个巨大的跨越,那你要怎么给他们一些他们已经身处其中的东西呢?”
Manifest 于今年夏天悄悄推出,截至目前,用户在该应用程序中已生成 1870 万个“表现”。
和任何同类型的应用程序一样,Manifest 必须应对在无医疗支持的情况下制作消费者心理健康产品所引发的伦理挑战。吴说,Manifest 的人工智能中嵌入了保障机制,例如,如果用户提到自我伤害,就将他们导向自杀热线。有一些这样的话题,Manifest 将拒绝参与。
从风险角度而言,这对于 Manifest 或许是明智的选择——把实验性的人工智能当作帮助预防诸如自我伤害等严重问题的工具是危险的。但其他与孤独作斗争的初创公司,如聊天机器人公司Nomi AI,则采取了不同的方法。当 Nomi AI 用户敞开心扉谈及自我伤害的想法时,人工智能伙伴不会中断对话——相反,他们会通过和用户谈论其感受来尝试缓和局势。
Nomi AI 的创始人亚历克斯·卡迪内尔(Alex Cardinell)认为,仅仅停止对话并提供自杀热线号码可能会使那些努力寻求联系的人产生疏远感。
“我想让那些用户在他们的任何黑暗时刻都感到自己被倾听,因为这是让某人敞开心扉、让某人重新考虑他们的思维方式的方法,”卡迪内尔在最近的一次谈话中告诉 TechCrunch。“我真心想弄清楚哪些是与用户相符的,而非哪些是与最严苛的律师的损失减轻策略相符的。”
吴觉得,如果人们处于需要合法医疗援助的情形下,Manifest 或者任何消费类应用程序都并非他们该去的地方。但在无法获取真正的医疗护理时,年轻人正在求助于这些工具。因此,倘若吴对于即将出现的能够对抗孤独这一流行病的独角兽初创公司的看法无误,那么这些公司——以及 Manifest——将需要谨慎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