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观点》赵隆:炮制中俄朝「轴心」动机太明显

名家观点》赵隆:炮制中俄朝「轴心」动机太明显。图为王毅访俄见普丁。(大陆外交部)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全球治理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赵隆21日在大陆《环球时报》撰文指出,北韩最高领导人金正恩上周访问俄罗斯,其间与俄罗斯总统普丁举行会谈并到访俄远东多地。加上王毅访俄,这两次访问本是俄朝、中俄双边关系范畴内的事务,却被其他个别国家政客和媒体用于「论证」所谓中俄朝三国形成新「轴心国」、复制冷战时期东北亚地区「北三角」(中国、苏联、北韩)与「南三角」(美国、日本、韩国)的对立格局。这种炒作背后至少具有双重动机。

赵隆认为,首要动机就是增加美日韩构建军事同盟的合理性。

自去年乌克兰危机进一步激化升级以来,西方媒体就开始宣扬「中俄朝三国走近导致朝鲜半岛呈现新冷战格局」「韩战结束后最严峻时刻」等论调。与此同时,美日韩显著提高「战略对表」的频次,三国领导人先后借助北约峰会、东亚系列峰会、七国集团峰会、二十国集团峰会等多边场合会晤。尤其是今年8月美日韩领导人大卫营峰会,更是成为三方在多边平台以外的首次会晤,明确了未来政治、军事安全、经济技术、人文合作的机制化措施。将中俄、中朝、俄朝之间的双边往来,强行嵌入中俄朝三方联动的话语逻辑之中,有助于增加美日韩复制「三角式」军事联盟的合理性。

次要动机则是借此「唤醒」周边国家的冷战记忆。

冷战时期的东北亚地区是美苏两大阵营对峙的前沿地带,曾经的「六国两方」冲突和对抗导致复杂的领土争端、民族分裂等问题,这些问题作为「冷战遗产」残留至今,成为影响地区国家间互信与合作的主要障碍。在大国竞争和地缘冲突日益加剧的背景下,一些势力不遗余力地鼓吹东北亚「新冷战格局」,目的是利用大国竞争加剧的氛围,唤醒周边国家对于北韩战争的冷战记忆,迫使各国通过选边站队缓解自身的不安全感。

赵隆表示,而在极力渲染所谓「中俄朝三国走近造成现实威胁」的同时,这类炒作又不忘唱衰其前景,称三国的凝聚力远不及美日韩在大卫营峰会上展现的互信和协作水准,暴露出既兜售恐慌又自我吹嘘的矛盾心态。但无论如何,这种毫无根据、逻辑混乱的论调明显缺乏说服力。

首先,不符合三组双边关系的运行逻辑。

近年来,中俄、中朝、朝俄三组双边关系的发展都建立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既不存在相互间的联动性、依附性,更不具备针对协力厂商的对抗性、侵略性。正如《中俄关于深化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所明确的,两国关系不是类似冷战时期的军事政治同盟,而是超越该种国家关系模式,具有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的性质。中朝作为山水相连的友好邻邦,两党两国最高领导人保持密切交往互动,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问题上坚定相互支持声援,在国际多边舞台密切协调配合,没有也无需树立共同的「假想敌」来推动传统友好合作关系。

其次,不符合本地区国家的普遍期待。

在美日韩描绘所谓合作蓝图的《大卫营精神》联合声明中,合作所涉及的议题不仅包括朝鲜半岛,还包括「东协、太平洋岛国等印太地区及世界的和平与繁荣」,并使用强硬措辞谈及南海问题,计划启动「印太地区三边对话机制」,定期举行三方联合军演。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将中俄朝「强行绑定」不但可以为构建美日韩军事同盟背书,还可通过制造恐慌,拉拢东协和太平洋岛国配合对中围堵遏压。然而,在不久前结束的第43届东协峰会及东亚合作领导人系列会议上,多数国家强调坚持东协中心地位,拒绝选边站队或成为大国竞争的「代理人」,东协外长会议联合公报还着重强调不结盟原则,表明地区国家拒绝重回冷战式对立格局。

最后,不符合中国宣导并践行的安全观和发展观。

不可否认,面对本地区不断加剧的霸权主义、单边主义、强权政治行径,包括中俄朝在内的许多国家的确存在反对冷战思维、阵营对抗,反对搞针对特定国家「小圈子」的共识,但以二元对立「敌我思维」为指导的「同盟安全」模式不符合中国宣导的全球安全倡议,尤其是不符合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另外,通过渲染中俄朝联动的「威胁」来推动打造美日韩「供应链预警系统」,本质也是对中「脱钩断链」或所谓「去风险」的一部分,当然结果只会进一步加剧地区安全困境和发展困境。

赵隆称,简言之,个别国家政客和媒体对中俄朝三组双边关系的故意曲解,对于东北亚地区重现「南北三角」对立格局的危言耸听,再次暴露其世界观、安全观的扭曲,是冷战思维作祟的典型案例,对维护地区和平稳定、促进共同发展繁荣来说有百害而无一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