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猛人:如何在4年内搞定四个学位

看点 考上世界名校是众多学子的梦想,但名校终究是提供了一个平台,如何利用学校的核心资源,为自己赋能,是一项更为重要的本领。麻省理工学神Agni Kumar4年内获得四个学位,她是怎么做到的?“为什么不”的思维模式、提前规划的能力,以及超强的执行力,都书写着她传奇经历的答案。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跟博文儿聊干货(ID: genbowenerliaoganhuo)

文丨Agni Kumar 编丨May

2020年五月,我完成了在麻省理工学院的4年学习生涯,其中前3年和第4年分别是本科生和研究生。

作为一名MIT2020届毕业生,我获得如下学位:

· 工程硕士,电子工程专业(EECS)

· 理科学士,计算机科学和工程——MIT工程学院

· 理科学士,数学——MT理学院

· 经济学专业(辅修)——MIT人文和社会科学学院

入学后几个星期,我无数次听到有人把MIT的学习过程形容为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

没错,麻省理工学院给予的无数机遇和课程数量令人深感敬畏。

我不可能做到来者不拒,而且显而易见地,我要做的选择对塑造自己本科经历至关重要,因此我得打造一个筛选机制。

一直以来,我喜欢的是那些不用死记硬背的课程。

高中阶段,我曾经参加过包括奥数在内的很多数学竞赛,还拿到了说过得去的成绩。

顺理成章地,计算机科学和数学专业让我颇感心动。

我最初的考虑是:数学令人乐在其中,而计算机科学的工作前景一片光明。但随后我又想,为什么不能两者兼顾呢?当时我对此茫无头绪。

但自此以后,这种“为什么不”的思维模式推动我设定一系列自己也无法确定能否完成的目标。

我能做的只是比以往更加坚定不移地相信自己。远大的目标似乎高不可攀,唯有一系列的成功方能得到始终。

一旦意识到自己有望获得双专业,我开始考虑辅修专业的可能性,再后来又得寸进尺地攻读了一个硕士学位。

同样重要的是,在整个过程中我没有牺牲过多同窗相聚、室友打闹以及课外活动的美好时光,这样不至于让自己变得郁郁寡欢;我也没有放弃与同届校友一起毕业的机会。

因此,所有这些目标是经过精心设定并得到认真执行的。

以下,我分别就自己的计划过程以及学术体验分享一些见解供读者朋友参考。

搞明白攻读

多个学位是否值得

评估双专业是否值得,投资时间至关重要。

尽管有时候能改善就业前景或提升收入潜力,但双专业在技术领域往往无法达到上述目的。

不过,双专业确定能够提供的是更广泛和深厚的知识水平。这也是我选择攻读两个独立本科学位,而不是MIT的数学和计算机科学混合专业的原因所在。

我把自己的计算机科学专业重点定位于应用方向,而数学专业则更多偏向理论层面。

这两大学科领域需要不同的思维模式,综合而言,为我提供向更多MIT教授求教的机会。

在某种程度上,我的决定源自特立独行的愿望,也可能是期待自己在毕业时获得更高的成就感。

无论如何,4年内获得四个学位所投入的努力极大地提高了我的技术能力和自信心。

研究课程目录和学院

层面的要求

高等教育机构经常公开发布其学科目录。尽早(甚至可能在大一上学期开学前)厘清这些目录大有裨益。

在麻省理工学院,开学第一周学生就将与自己的学术顾问见面初步讨论学习计划。

在这次见面前,应做好充分准备并对学校整体学术要求具备一定程度的了解。

如有可能,应对相关专业的具体要求了然于胸,这样有助于学术顾问从一开始就能够向学生提供更为个性化的支持。

顾问将协助学生决定“选修”哪些课程,并澄清各专业具体课程运作的细微差别。

在与顾问首次会面时,我获悉麻省理工学院的EECS工程硕士这个基于论文的研究生项目,其入学要求仅需达到MIT计算机科学或电气工程的合格GPA标准。

这不由激发我在本科阶段就抓住研究机遇的雄心壮志,从而更好地了解自己在研究生阶段所从事的研究方向。

善加利用以前的课程学分

如同很多其他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要求学生达到学院综合课程要求(GIRs)后方能毕业。

这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以及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HASS)等通识课程。

虽然部分高校允许入学新生将其大学理事会先修考试(AP)成绩转为大学学分,但麻省理工学院在授予学分时仅认可极少部分的科目考试。

然而,校方向学生提供这样一种机会,只要(无需注册课程)期末考试成绩合格即可视为满足GIRs要求。

很多学生学习GIRs课程目的在于探索并确定自己的兴趣而非获得学分。

但对于那些确定自己专业方向或需要为攻读多个专业腾出课程空间的学生而言,通过期末考试完成GIRs要求实属上佳之选。

通过迎新阶段参加GIRs考试和转换一些高中阶段课程学分,在开学第一天我就完成了数门课程的学分要求。

我申请将高中时期在佐治亚理工学院上过的一些数学课程来满足学校综合课程的要求。

由于很早就锁定了转换学分,我发现自己享有充分的学习自由度(学什么、怎么学、何时学)。

大一开始就对课程线路图

心中有数

描绘出四年的课程路线是我解决的第一个复杂优化问题。(有趣的是,我的硕士论文同样有关优化问题)。

我花了好几天时间做出这张路线图,修改了数十次后才基本感觉满意,但这项工作的结果令人无比兴奋。

我发现好数学系和计算机科学系联合开设了好几门课程,这意味着这些课程的学分适用上述两个专业。

甚至还有一门网络课程可同时满足计算机科学、经济学和HASS课程要求。

虽然设计课程路线图是一项重要的时间投资,我还将其视为一个与学术顾问的沟通工具,告知TA每个学期我的计划进度要比正常情况多上一两门课。

麻省理工学院的学术顾问负责核准学生的课程注册,他们通常会鼓励学生以适合自己的进度投入学习,不要大幅度改变各学期之间的选课数量。

为了以自己希望的进度选课,我向学术顾问提交了一份与此相似的课程计划表。

我在MIT上过的学分课程

尽管如此,由于MIT没有暑期课程,并且只能在春季或秋季学期选修部分课程等限制,路线图无法做到完美优化。

其中有几门高级课程只能安排在较为基础的课程之前。为了弥补这些问题,我利用寒假时间学习了一些基础知识。

路线图上还有部分课程得安排在早于正常进度的学期。

不过结果令人喜出望外,因为和高年级同学一起上课让我得到结交新朋友的机会。

参与各种课外实习

超负荷的课程数量引发的一个挑战是,由于时间有限我不得不牺牲一些看上去非常有意思的课程。

我随后发现各种实习带来的实操经验弥补了这一缺憾。

在MIT为期四周的年度独立活动阶段(IAPs)和暑假期间,我投身于机器学习、数据科学和软件工程等实习工作,以及一些创业活动。

贯彻执行和及时调整

以达到最佳平衡

设计课程线路图是迈向正确方向的第一步,但贯彻执行则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策略性决定每学期选修的技术以及非技术课程数量,于此同时还需要为倦怠等因素所致调整预留空间。

当感到课程路线图有悖自己愿景时,我对调整选课方案秉持开放态度。

大三秋季学期末,当收到苹果公司健康AI部门的春季学期实习邀请时,我毫不犹豫地决定接受,尽管深知这将导致该学期课程计划无法按时完成。

我采取的解决方案是有所取舍、轻装上阵,在那个学期只修一门课程并从西雅图飞回波士顿参加每次考试。

黄昏时分的MIT校园

大学生活充满惊喜。

我从未期待自己能够取得这样显著的进步,达到如此高度的自律,并在MIT短短四年间激发出对计算机科学的热爱。

更加难以想象的是自己能够打造出如此深厚的友谊和人脉、并且得到坚定不移的支持和鼓励。

这种包容和善意毫无保留且触手可及。

谢谢你,麻省理工学院!

参考资料:

https://medium.com/age-of-awareness/how-i-graduated-from-mit-with-4-degrees-in-4-years-bc78e0875355

关注外滩教育

发现优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