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擬建立使館 瑞士導演把台灣外交挑戰搬上國際舞台

「这不是个大使馆」导演凯吉来自柏林知名的里米尼纪录剧团,该剧团擅长创作纪实戏剧,以真实人物与事件为出发,为了创作本剧,凯吉于台湾做了两个月的田野调查,访问近百位台湾人,询问他们对国家的看法与个人生命故事。图/中央社

由两厅院与瑞士洛桑维蒂剧院合制的舞台剧「这不是个大使馆」于柏林艺术节剧院首演,柏林里米尼纪录剧团的瑞士导演凯吉运用纪录剧场的形式,模拟建立一座大使馆,将台湾的外交挑战与地缘政治困境带到国际舞台,引起观众热烈回响。

凯吉(Stefan Kaegi)受访时表示,制作这部戏剧的灵感来自与瑞士工业办事处的交流经验。他发现这些商务机构实际上扮演驻台大使馆的角色,从而对台湾如何使用创造性语言应对外交挑战产生兴趣,像是台湾如何藉「中华台北」和实质大使馆(de factoembassy)等策略性含糊用语,来避免直接的冲突,是启发他将这个主题搬上舞台的想法。

里米尼纪录剧团(Rimini Protokoll)的作品多着重于战争、全球化、身分认同等社会议题,并以独特的纪实创作手法闻名,近年在欧洲备受瞩目。剧团将现实生活与剧场艺术相结合,常邀请没有专业表演背景的「日常专家」参与演出,让对特定议题抱持不同意见的当事人在舞台上直接表达个人观点,借此向观众呈现一个事件或议题的复杂和多元性,挑战观众既定的认知与看法。

在「这不是个大使馆」中,凯吉延续里米尼纪录剧团的风格,邀请拥有37年外交经验的退休外交官吴建国、致力非传统外交途径的数位外交协会创始人郭家佑,以及代表商业和文化面向、爵士音乐家王思雅参演,透过他们在舞台上讨论「如何在德国开一间大使馆」和当地观众互动,逐步揭开70年来台湾发展的历程,呈现台湾如何受全球地缘政治的影响与震荡。

凯吉认为,这三位有不同立场与观点的表演者代表台湾内部认同的复杂性,在排练过程中,他们全力以赴地争论某个词汇或者场景的表达方式。而为确保流畅性和避免陷入僵局,团队在排练时设计了一个「我不同意」的标志,让他们有机会表达异议而不是直接反驳打断对方。

凯吉说,「来自台湾的剧构家温思妮,在排演的某个时刻和我说,这样的画面真美,能够让有着截然不同观点的人站在同一舞台上是非常了不起的事」。

他认为,这种社会分裂的现象不仅仅存在于台湾,每个国家内部都有各自的分歧,他很高兴「这不是个大使馆」能让这些来自不同背景和世代的台湾人,一起站在舞台上,让舞台成为一座相遇和理解对方的平台。

另一方面,为和当地观众产生更紧密的对话与连结,「这不是个大使馆」也将在各国继续以共创的方式不断调整演出内容。

凯吉举例,因为德国汽车工业对中国市场有着高度依赖,他们便向德国观众提问,是否愿意冒可能失去中国市场的风险,让舞台上的这座虚拟大使馆真正存在于柏林。

他在受访最后说道:「在剧院里,我们受艺术自由的保护,因此可以做一些现实中不可能实现的事。在舞台上开设一间虚拟大使馆看似乌托邦,但同时我们也完成了一个真正的大使馆想要做的事情,那就是代表台湾和世界各地的人们沟通。」

结束德国演出后,「这不是个大使馆」将前往奥地利、瑞士与西班牙等地巡演,今年4月也会回到国家戏剧院与台湾观众见面。而要如何把在国外设置虚拟大使馆的概念转化为具有本土意义的表现形式,则是凯吉和制作团队目前面临的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