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鱼能够提高生产力,老板你信我

做不完的工作,开不完的会,对职场人来说,摸鱼就像是一种不得不解锁的生存技能。

忙里偷闲是最惬意的,趁着领导厕所间隙,刷刷微博,跟同事聊聊八卦,能摸一分是一分。

工作陷入瓶颈办公室空气不流通,大脑处于混沌状态,站起来走动走动,或者出门呼吸新鲜空气,光明正大摸鱼谁都有经验。

偶尔也有半天闲着无事,刚熬个大夜赶完项目,老板出差还没提新需求,窝在工位耳机一戴,分分钟进入网上冲浪状态。

最厉害的是一边摸鱼,一边按时完成任务,收获领导称赞的同事,同样摸鱼的你恐怕也会忍不住发问:都是偷懒,人跟人的差距怎么这么大?

摸鱼姿势,能有多专业

如果你看过互联网上各种让人跪服的摸鱼姿势,可能就会顿悟。

拿常见的带薪拉屎来说,这也是一门学问。

有经验的微博网友认为,时间应尽量控制在20分钟以内,过长容易被领导发现,过短则失去了摸鱼的意义。离开前,最好打开正在更新的文档,放上接满热水的杯子,营造出刚离开的氛围。

如果遇到坑位不够、信号屏蔽,也有解决办法,把如厕时间匀出来多走点路,抵达新坑位的途中正好看会小说,或是刷刷抖音、快手短视频

2014年3月30日,江苏淮安,一群为商家宣传的男女青年休息时玩手机

另一种更方便的,是在工位上摸鱼,一旦伪装技术到位,就很难被发现。

有人专门针对小说、网页、视频、直播、股票、游戏等摸鱼场景,制作一款特殊软件[1],里面提供各种摸鱼技巧,还贴心的设置“老板键功能,让你随时一键切换工作界面[2]。

还有人为码农定制服务,开发出各种插件,可实现命令行上浏览新闻[3]、社交平台信息流[4],甚至是斗地主的需求[5],当领导从后方闪过的时候,可能还以为你正在专心致志敲代码

开源技术创意社区Gitee里,有人写了一个命令行版的斗地主 @nico

除了安装辅助工具,摸鱼的表情也有讲究

公开场合摸鱼,可能会迎接从四面八方投来的视线,不管遇到多好笑的段子,脸上也要保持认真严肃,时不时叹口气,调整下没法抒发的情绪,还能让同事和领导以为你正因工作焦头烂额。

开会,往往是这种“无实物表演”的高光时刻。领导侃侃而谈,频频点头附和的你,也能借此机会大脑放空神游太虚,释放高度绷紧的工作神经

当然,还得提防翻车,摸鱼一时爽,被发现可能直接变成社死现场。

想象安静的办公室里,你看视频正嗨,后知后觉发现耳机漏音,回过神时已被领导眼神锁定的画面,要多尴尬有多尴尬。

还有开一盘王者荣耀,手机不流畅,来不及切屏被领导在工位上抓个正着,也能让你脸红半天。

不过,脸红归脸红,在这个人人自称社畜的时代,该摸的鱼,还是得继续接着摸。

工作已经够难了,要是不趁着摸鱼缓口气,生活简直索然无味。

“我摸鱼,理直气壮”

况且,从科学角度来看,上班摸鱼也不无道理。

就比如,因为工作倍感压力的人,常常能借助这种手段,获得一定程度的慰藉。

在一项针对258个兼职大学生的研究中,网上冲浪被多数受访者当作一种应对压力的有效机制,能让其在职场遭受打击后,暂时进入精神的缓冲区,避免身体和情绪上一连串的消极后果[6]。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也叫“心理解脱”(psychological detachment),属于一种从内心深处远离工作,休养生息的方式[7]。

在职场打拼,压力在所难免,熬夜赶方案担心猝死,想换工作又怕房贷断缴,最麻烦的是各种健康问题。吃饭不规律容易肠胃不适,工作问题太棘手又可能引发心脑血管疾病,而整天处理各式各样消费者投诉的你,时常觉得自己离抑郁一点也不远。

2018年8月22日,凌晨时分杭州的一个淘宝主播在等待直播间隙坐着睡着了

对于夹缝中求生存的职场人来说,摸鱼的同时也是休息,能暂时逃避工作带来的各种烦恼。

另一方面,当摸鱼成为一种放松的方式,你甚至还能体会到,更多意想不到的好处。

比如说,它可能会提高人的大脑记忆。

神经影像学2010年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当实验对象在休息时闭上眼睛神游,大脑内海马体跟外侧枕叶的“互动”就会增强。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会记住之前看过的更多图片信息[8]。

还有一点恐怕会违反你的直觉,特定条件下,摸鱼甚至能让人更长时间的投入工作[9][10]。

学者测试了84名学生在不同条件下,投入一项具有重复性的计算机任务的能力。结果显示,短暂休息过两次的参与者,能在40分钟的实验过程中,对这项任务持续保持专注,而其他人的注意力则出现了下降[9]。

认知科学的知识背景下,这主要是因为人在长时间执行一项任务时,大脑会逐渐习惯这种持续的刺激,对工作目标失去活力,相应分配的注意力也会不断减少[11]。

但瞬时的转变,也就是短暂的休息,又会让重新开始工作时的大脑,被再度激活[11]。

现实生活中,你可能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刚开始工作精神抖擞,时间一长就会逐渐变得不耐烦,无法全身心投入,脑子里开始产生其他想法,盘算中午吃什么,或者惦念着昨晚没打完的游戏。

然而,等你喝口水稍作休息,再开始干活的那一刻,又会变得专注起来。

2020年4月28日,杭州出现多个暖心公益空间,外卖小哥、快递员等户外劳动者可以在工作间隙前去喝水、休息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摸鱼方式,都能让你在高度紧张的工作之余,振奋精神。比如,有学者研究发现,收发和查看邮件这种行为,常常会让人分心,不得不中断工作[12]。

但这些小插曲,也不影响摸鱼对工作的积极作用跨越边界,甚至成为后者的一部分。

如今在一些需要创造力、想象力的行业,你很难把摸鱼这种行为,跟工作对立起来。

2017年6月13日,北京,一个球鞋设计师会和同事一起看打篮球,看篮球比赛,从中找找灵感

设计师绞尽脑汁想不出来方案的时候,看一集喜欢的电视剧,可能就会蹦出来好的想法。自媒体人写稿遇到瓶颈,思路卡壳的时候,跟同事交流一下,开开玩笑,回到工位或许就能文思泉涌

神经科学可以解释你在摸鱼时“灵光一现”的原因。有学者通过研究灵感出现时的脑电波,发现人在放松的状态下,大脑也处于一种“分散模式”,可以帮助激发创造力[13]。

科学摸鱼,体验更棒

即便摸鱼有这么多好处,职场人也不能毫无节制。

现实中,因为工作摸鱼被辞退的新闻并不罕见,严密监视员工的公司,也不在少数。比如电商巨头亚马逊,就构建了一套AI系统,来追踪每一个物流仓储部门员工的摸鱼时间和工作速度[14]。

但摸鱼也是不能放弃的。只是你可能需要把握尺度,使用一些科学的方法。

神经科学家发现,人进入休息的状态不是大脑不工作了,而是有一部分被称为预设模式网络(Default Mode Network)的区域,开始活跃[15]。

对于需要创造力的脑力工作者来说,预设模式网络的活跃至关重要[16]。而在这种情况下,最好的摸鱼方式其实是睡觉、发呆,和做白日梦[17]。

摸鱼的时间也有讲究。有学者指出,一旦不给休息时间设限,就很容易导致拖延[18]。

由于影响因素太多,专家们还没就合理的休息时间达成一致,但在特定领域也有研究可供参考。

比如在时间生物学中,有一种会在24小时内,重复出现的次昼夜节律(ultradian rhythms ),主要指的是睡眠中会经历的一个生物周期[19]。后来有研究发现,人在清醒时也会出现这个周期[20]。有人进一步指出,这个周期内有交替出现的约90分钟的高频脑活动,和约20分钟的低频脑活动[21]。

这意味着,在高强度工作90分钟后,脑力活动减弱,20分钟就是比较合理的休息时间。

照这个节奏,在每天8小时的工作日里,你的摸鱼时间至少能达到80分钟。

2017年8月8日,杭州,一管道修复工正在宿舍休息期间,玩王者荣耀

享受摸鱼的快乐之时,也别忘了最关键的一点:不能被抓包。

吃完饭后,午休时间所剩无几,你想赶在领导察觉还有人没回到工位之前,在休息区跟同事来一把王者荣耀,游戏必须快速启动,最好跳过开头动画,直接开局。

玩得正嗨时,老板或同事上厕所经过休息区,手机屏幕响应手指的滑动要足够灵敏,最好能在他们看到你时第一次眨眼的0.12至0.2秒之间,将正在播放的全屏游戏画面消除,切换回屏保

当他们抵达视线安全范围之外,还没结束的摸鱼体验也不能受到影响,游戏空间中你快速打开后台运行的应用,因为续航功能足够强大,重新打开游戏时也不会卡顿、异常发热。

下班前开会的沉闷午后,你发现和平精英版本更新,正盘算回家后跟同事一起开黑,抬头就发现领导察觉你心不在焉。还没等领导开口询问,你一个划出,切屏到工作群微信界面,丝毫不乱阵脚。而在此之前,你已经把800M的游戏更新包在40秒内分享给同事,只等下班回家。

还有大半天你一直在敲代码,打开短视频平台想放松一下,但偏偏这个时候主管来问工作进度。你从多任务界面中快速点击app测试应用,脸不红心不跳 ,开始向他介绍需求的执行情况。

职场中摸鱼,虽然得处处小心谨慎,但要想不被发现,选个趁手的摸鱼工具至关重要。

新机内置的ColorOS 11.1支持常用游戏闪电启动,初次启动游戏后,在内存充足的情况下再次打开游戏,可以跳过游戏加载与动画等,直接进入登录画面,打开王者荣耀时间平均节省15秒。

为了增加打游戏的趣味性,OPPO Reno5 Pro的多款游戏中,还内置4D振感、手感调节、游戏滤镜和全沉浸模式等都功能,满足不同玩家的个性化需求。

不管是摸鱼大神还是小白,OPPO Reno5 Pro,都能给你最佳体验。

参考文献

[1]Thief 一款真正的创新摸鱼神器. (2020). Theif官网.

[2]Thief使用. (2020). Theif官网.

[3] Haxor-News. (2020). GitHub.

[4]Instagram-Terminal-News-Feed. (2020). GitHub.

[5]Python开发命令行斗地主. (2020). 腾讯云.

[6]Andel, S. A., Kessler, S. R., Pindek, S., Kleinman, G., & Spector, P. E. (2019). Is cyberloafing more complex than we originally thought? Cyberloafing as a coping response to workplace aggression exposure.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101, 124-130.

[7]Sonnentag, S., & Bayer, U. V. (2005). Switching off mentally: predictors and consequences of psychological detachment from work during off-job time.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health psychology, 10(4), 393.

[8]Tambini, A., Ketz, N., & Davachi, L. (2010). Enhanced brain correlations during rest are related to memory for recent experiences. Neuron, 65(2), 280-290.

[9]Ariga, A., & Lleras, A. (2011). Brief and rare mental “breaks” keep you focused: Deactivation and reactivation of task goals preempt vigilance decrements. Cognition, 118(3), 439-443.

[10]Lee, K. E., Williams, K. J., Sargent, L. D., Williams, N. S., & Johnson, K. A. (2015). 40-second green roof views sustain attention: The role of micro-breaks in attention restoratio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42, 182-189.

[11]Brief diversions vastly improve focus, researchers find. (2011). ScienceDaily.

[12]Lim, V. K., & Chen, D. J. (2012). Cyberloafing at the workplace: gain or drain on work?. Behaviour & Information Technology, 31(4), 343-353.

[13]Kounios, J., & Beeman, M. (2009). The Aha! moment: The cognitive neuroscience of insight.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8(4), 210-216.

[14]How Amazon automatically tracks and fires warehouse workers for 'productivity'. (2019). The Verge.

[15]Greicius, M. D., Krasnow, B., Reiss, A. L., & Menon, V. (2003).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in the resting brain: a network analysis of the default mode hypothesi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00(1), 253-258.

[16]Beaty, R. E., Kenett, Y. N., Christensen, A. P., Rosenberg, M. D., Benedek, M., Chen, Q., ... & Silvia, P. J. (2018). Robust prediction of individual creative ability from brain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5(5), 1087-1092.

[17]Mason, M. F., Norton, M. I., Van Horn, J. D., Wegner, D. M., Grafton, S. T., & Macrae, C. N. (2007). Wandering minds: the default network and stimulus-independent thought. Science, 315(5810), 393-395.

[18]Cyberloafing: The line between rejuvenating and wasting time. (2020). BBC.

[19]Lavie, P. (1992). Ultradian cycles in sleep propensity: Or, Kleitman’s BRAC revisited. In Ultradian rhythms in life processes (pp. 283-302). Springer, London.

[20]Kleitman, N. (1982). Basic rest-activity cycle—22 years later. Sleep, 5(4), 311-317.

[21]Rossi, E. L., & Nimmons, D. (1991). The 20-minute break: Reduce stress, maximize performance, and improve health and emotional well-being using the new science of ultradian rhythms. JP Tarc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