劲松危旧老楼改建引来社会资本

劲松危旧老楼改建引来社会资本

本市已确定10个危旧楼房改建试点

家门电梯,下楼有老年餐桌,局促的卫生间也能变宽敞……这是劲松一区114号楼居民未来的美好生活。

记者19日获悉,纳入危旧楼房改建试点的朝阳区劲松一区114号楼,已确定引入社会资本,通过政府产权单位、居民、社会机构“四方共担”的方式,解决危旧老楼改建的“资金关”。截至目前,本市已确定10个危旧楼房改建试点项目,涉及楼房73栋。

唯一一栋未改造老楼纳入试点

斑驳的外墙、脱落的墙皮、能听到隔壁说话声的“漏音墙板,这就是劲松一区114号楼的现状,一栋建成于1978年的危旧楼房,也是66户居民的家。

“这是当年试点建设框架轻板实验楼。”产权单位北京建工五建副总经理李娟指着外墙说,随着老楼日渐衰落,此前也曾考虑过对老楼进行改造,然而,由于轻质预制板不具备抗震加固条件,114号楼便成为劲松一区仅剩的一栋未经改造的老楼。

“可是,谁不愿意住在安全的房子里呢?”李娟说,114号楼成为压在街道社区和产权单位心中的一块大石,“直到178号文的出台,才有了解决之方。”

李娟口中提到的“178号文”,是指2020年7月出台的《关于开展危旧楼房改建试点工作的意见》,明确在遵循区域总量平衡、户数不增加的原则下,简易住宅楼和经鉴定没有加固价值的危旧楼房可通过拆除重建方式提升使用功能。

“有了政策依据,咱就试试看。”2020年夏天,由社区居委会、产权方和物业方组成的社区工作组,挨家挨户敲开居民的门,征询大家意向。在获得所有居民的初步同意后,劲松一区114号楼被纳入危旧楼房改建试点。

10个改建试点涉及73栋楼

“178号文为危旧楼房的有机更新打开了一扇窗。”李娟说,通过优化设计,在不增加114号楼户数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增加居室内厨房和卫生间的面积,还能增建电梯,解决老年人“下楼难”。

实际上,像劲松一区114号楼这样建筑结构差、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经鉴定没有加固价值的老楼,在本市还有一批。位于CBD地区的光华里5号楼、6号楼,曾是京城首批现代化住宅之一,可历经70年时光后,昔日“明星”如今已风光不再,人走在地板上都直发颤。2020年12月30日,光华里5号楼、6号楼启动拆除,成为全市首个启动危旧楼房改建的试点项目;3月17日,两栋楼正式开工建设,装配式钢结构替代了原先的砖结构。

市住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全市共确定10个危旧楼房改建试点项目,涉及楼房73栋,面积约13万平方米。其中,市、区属试点项目涉及危旧楼房33栋、住户约869户;中央单位试点项目涉及危旧楼房约40栋、住户约1900户。

社会资本参与补齐社区“短板

改建项目谁来出钱?资金,是危旧楼房改建能否破局关键。178号文提出“成本共担”模式,改建资金由政府、产权单位、居民等多主体筹集。劲松一区114号楼的改建,也首度引入社会资本,以尽量减少居民的出资额

“劲松一区的居民中,60岁以上的老人占比达36.9%,对老年餐桌、裁缝店等配套设施的需求强烈。”朝阳区劲松街道城市管理办公室主任何海军说,按照设计方案,改建后的114号楼将在地下增加一层,产权归街道办事处所有,主要为物业管理用房、文化活动场站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社会资本进来,补齐了社区‘短板’。”据测算,66户居民,平均每户仅需为新增面积支付约6万元上下的改造成本。

当然,就像所有新生事物一样,也有居民对114号楼的改建存在疑虑,有老人担心搬走了回不来,有人犯愁租房难,也有人没地存放老家具。“做居民工作,就是想大家之所想。”何海军说,对于行动有困难的独居老人,社区人员帮着收拾东西;为了保护居民的老家具,产权方提供存放场地,“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支持。”(赵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