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論/引導危老重建 宜提供誘因

引导危老重建,宜提供诱因。 联合报系资料照片

近日媒体报导,在《都市危险及老旧建筑物加速重建条例》(简称危老条例)的时程奖励于明年5月归零后,内政部可能不会进行修法延长。危老条例施行迄今,全台危老重建申请案件不到4,000件。若内政部明年未提出新的激励机制,则全台老旧建物重建速率恐更步履蹒跚。

危老条例于2017年5月开始施行,主要针对经评估须拆除重建的30年以上老屋或危险建物,提供「早鸟优惠」以及「基地规模」两种奖励。前者是指在施行之后三年内申请重建,可获得10%容积奖励,而第四年起以8%、6%、4%、2%、1%递减,并于2025年5月归零。基地规模奖励则指若重建面积达200平方公尺,可获得2%容积奖励,而面积每增加100平方公尺,就再增加0.5%容积奖励。不过,这两种容积奖励合计不得超过10%。

内政部于2017年制定危老条例时,曾说明地震及室内升降设备不足为其主要考量:首先,台湾若发生高强度地震,对民众生命、财产及安全影响甚钜。而30年以上的老屋在兴建时,尚未发生921地震,故纳震设计规范不严谨。其次,台湾步入高龄化社会,而五层楼以下老旧建筑多无设置升降设备,因而对无障碍居住环境需求日殷。

2017年第2季时,国内30年以上老屋占比46.6%,而65岁以上高龄者占比接近13%;反观目前30年以上老屋占比52.4%,而65岁以上人口占比18.8%,故对危老条例的需求较之前更加迫切。

即使内政部提供两种容积奖励,但民众对危老条例的反应并不热络。截至今年6月底,全台各地方政府申请危老重建的案件总数为3,721件,而这些核准案件所反映的拆除户数,远低于合乎危老重建资格的住宅数。以核准案件数占全台四分之一的台北市为例,2018至2023每年平均核发住宅拆照数为1,722宅。不过,截至今年第1季为止,台北市屋龄30年以上的住宅共65.3万户。因此,若要将这些老旧住宅全数更新,至少得花近380年。

危老重建后的住宅,通常对社区周遭的居住环境产生正面影响。危老重建因获得容积奖励,周遭区域住宅供给数量会增加,也可能造成拥挤的窄巷高楼,按道理房价应该下跌。不过,大部分研究都显示,危老重建因改善都市景观及降低都市犯罪,导致民众对其周遭区域住宅的需求增加,反而驱动住宅价格上升。

因此,危老条例对都市发展具正面的外溢效果,内政部宜修法延续。然而,内政部最好取消早鸟优惠时程奖励,以避免危老申请案件随时间增加而递减。以台北市为例,在2020年容积奖励为10%时,核准案件达到298件的最高峰。随着容积奖励下降至2021年的8%、2022年的6%以及2023年的4%,核准案件也分别下降至210、152及96件。这个现象反映内政部错将所有老旧建筑视为同质,故拟以随时间增加而递减奖励的方式,来刺激民众尽早重建。

然而,建筑物的年龄及堪住品质互异,故最合适的重建时间也完全不同。因此,内政部明年宜提出一致性的容积奖励政策。其后,在危老条例即将落日前,内政部可视危老重建速率是否达标,以决定是否再展延。

由于目前我国拥有自有住宅的家户占比接近85%,因而提高容积率以鼓励危老重建,对大多数人而言,并不会出现厚此薄彼的不公平性问题。不过,国人普遍想规避老屋重建所产生的短期居住不便及居住成本上升的问题,故出现「以拖待变」的行为。因此,政府宜持续提供诱因导引老屋重建,以提升国人的居住品质,以及降低强震所导致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