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惟戏院》创作者、画中人齐聚 爬梳台泰两地文化记忆

《内惟戏院》创作者阿运.若望洽库(前排中)与画中人齐聚,畅谈分享台泰身分认同故事。(高美馆提供)

高雄内惟艺术中心试营运以来人气颇旺,其中泰国艺术家阿运.若望恰库(Navin Rawanchaikul)为高雄内惟艺术中心创作《内惟戏院》系列作品,以电影看板绘画风格呈现内惟居民的人物小故事。在睽违两年后阿运再度来台,与被绘入画者齐聚一堂,以讲座分享台泰共同的身份认同议题。

阿运曾于2019年与高雄市立美术馆因《太阳雨:1980年代至今的东南亚当代艺术》而结缘,此次来台,高美馆馆长李玉玲指出,高美馆思索如何深入建立与内惟社群的关系,于是邀请擅长与社群互动的阿运进行创作,结合内惟的田野调查、访谈以及文史脉络的爬梳。

阿运表示,《内惟戏院》(Neiwei Rama)的希腊字根是「看」的意思,反映着他对于高雄与内惟的观看,也包含疫情限制下的远端遥望,以及内惟与泰北两地人事物。而「Rama」也是过往泰国乡间对电影院的称呼,,「Neiwei Rama」如同一种今昔对照;接受访谈的内惟居民成为「社群肖像」与「电影海报」的角色,代表着内惟故事现正上演。

《内惟戏院》系列中所涵盖的四件作品,包含〈昔日边界内〉的电影看板绘画和长达40分钟的纪实录像、访谈28组内惟居民的人物群像〈内惟群像〉,以及阿运以书信纪录对于内惟印象的〈给内惟的信〉。《内惟戏院》系列作品以内惟与泰北的「移民性」与「多元性」折射出普世共有、各世代之间的历史与身分认同议题。

阿运.若望恰库出身于印度裔移民家庭,作品往往探究有关「身分」、「离散」等议题。他曾获选威尼斯双年展2011年泰国馆代表艺术家,并于纽约古根汉美术馆、东京森美术馆、罗马国立二十一世纪当代美术馆等世界各大美术馆展出。

出席高美馆主办的《内惟戏院》作品发布座谈的「内惟影中人」,包括内惟李家的后代李育嘉、电影看板绘师曾清田、内惟60年老店仁记桃酥、书法老师吴瑞兰、内惟在地文史工作者陈坤毅、柴山会朱惠娟、台湾猕猴共存推广协会创办人林美吟等。是继去年11月1日内惟艺术中心开幕后,「内惟影中人」再度聚首的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