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难以抗拒的心理效应:鸟笼效应!看惯性思维如何将你的人生套牢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这样一些现象:

这些现象的背后,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鸟笼效应”。

什么是鸟笼效应?

“鸟笼效应”起源于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

在1907年,威廉·詹姆斯和他的好友,物理学家卡尔森一起从哈佛大学退休了。

闲来无事时,詹姆斯经常和卡尔森一起聊天、活动。

有一天,詹姆斯对卡尔森说:“我会让你在你家养一直鸟。”

卡尔森并不相信詹姆斯说的话,因为他并没有打算在家里养鸟。

几天后,詹姆斯就送给了卡尔森一个鸟笼。卡尔森知道詹姆斯的计谋,就对他说:“有了鸟笼我也不会养鸟,我可以把它当成一个纪念品摆在家里。”

后来,只要有人前来卡尔森的家里拜访他,访客们就会问他,鸟笼里怎么没有鸟,是鸟死了吗?

卡尔森每次都要给访客解释说:“我从来没有养过鸟。”但别人往往都是一副不可置信的表情,对此感到疑惑。

面对无休止的询问和解释之后,面对这种无意识的操控,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卡尔森还是买了一只鸟回家。

简单来说,“鸟笼效应”就是在你偶然间获得了一件不太需要的东西之后,你会买一些和它相关的东西,其实这些东西你原本就不需要。

为什么会产生鸟笼效应?

探究为什么会产生鸟笼效应,我们就要研究为什么人们不愿意丢到那个鸟笼呢?以及为什么人们还会继续添加与之不相关的东西呢?

首先,不愿意丢掉鸟笼,大多时候是因为鸟笼是有价值的,丢掉会让你产生不舍或者浪费的心理,所以,你会选择把鸟笼留下。

那么,留下了鸟笼之后,你又会受到外界因素和心理压力的影响,开始往鸟笼里加东西,这是当初把鸟笼放在家里时,你没有想过的,会发生的连锁反应。

有价值的东西,往往不一定适合你,不适合你的东西,其实应该学会丢掉。

不管是你因为鸟笼买了一只鸟,还是别人对你“空鸟笼”的质疑,这都是由惯性思维所引起的。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鸟笼效应”呢?

如何面对鸟笼效应?

1、学会防范惯性思维,培养逻辑思维

“鸟笼效应”是由惯性思维导致的,惯性思维会让我们产生某些认知的盲点,这会让我们做出很多徒劳或者错误的决定。

所以,我们要学会跳出惯性思维的陷阱,用逻辑思维去看待这个世界。

逻辑思维是建立在因果关系之上的,反映客观现实的一种思维方式,它有三个要素:结论、理由和事实。

拥有逻辑思维就需要我们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做到有理有据,条理清晰,而不是依照惯性。

2、不要太在意他人的看法,明白自己的需求

在詹姆斯对卡尔森的故事中,卡尔森其实很明白自己根本不需要养一只鸟,但是由于每个人都要问他关于鸟笼的事情,让他产生了一定的心理压力,所以,卡尔森最后还是被他人的言语屈服了。

生活中,想想你做的多少事情,是源于他人的看法和言论?

在各种人际关系中,很多人终其一生都无法摆脱一种压力——周围人的看法。

可是,不一样的人总会有不一样的想法,想法没有对与错之分,所以你不需要过于在意他人的看法。明白自己真正想要什么,你才能够把那些累赘的执念放下。

大多时候,我们在意他人的看法,正是因为我们把判断价值的权力交给了他人,不了解自己的需求,才会在别人那里获得认同。

真正明白自己需要什么的人,往往都懂得减少不必要的,增加有效的。但有时候,失去比拥有更踏实,而放下比拿起更沉重。

3、学会培养自己的好习惯

面对鸟笼效应,我们不需要一味地摒弃,利用好“鸟笼效应”也能为我们带来很多好处,比如说培养我们自己的好习惯。

有研究表明,打开的书比关着的书更容易让人想读,这就是“鸟笼效应”的影响。

所以,如果你想让自己拥有阅读的好习惯,不妨先把书放在离自己比较近的地方,总有一天,你会情不自禁的拿起书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