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期效应的迷思

图╱美联社

繁荣时期的经济成长

日前政府发布预测,调降今年经济成长至1.42%,创14年来最低,主计长朱泽民对此表示,他不喜欢看单一年度成长率,因为容易受基期影响。然而,去年基期并不高,前年是高了一点,这里引伸出一个问题,就是当去年基期较高,今年的成长是否必然趋缓?

这里先定义一下基期,不论是GDP、海关出口或物价指数,观察其成长远比观察其数值来得重要,但成长总得有个比较时点,例如与上年比,则上年就是基期,基期的数值高一点,则今年持续高成长的挑战就会大一点,这是算术法则,很浅显的道理。

经济未必服膺算数法则

然而,经济法则未必要服膺算术法则,当经济处于繁荣时期,经济法则总是超越算术法则,例如1990年代的台湾,投资、消费、出口年年扩张,因此在8.3%的经济成长率之下,次年依旧8.3%,连续七年经济成长都超过6%,这并不是经济起飞阶段,台湾人均所得已逾1万美元,经济规模已经很大,但并没有因为高基期就出现低成长。

再看一例,柯林顿执政时期的美国,人均所得逾3万美元,从算术法则来说,经济成长率已不容易高,然而1997~2000连续四年美国经济成长都在4%以上,经济学家誉之为新经济(new economy),基期这个算术法则并没有绑住美国的经济成长,何以如此?因为经济繁荣,高成长低通膨,繁荣效应超越了基期法则。其实,经济成长率要看的就是年变动,若登上高峰就无力再往上攀另一个高峰,这就是景气趋缓了,没有什么好说的,以基期过高这个算术法则来解释经济法则,是犯了逻辑上的谬误。

再看日本,1980年代后期「日本第一」在全球响彻云霄,人均所得已超过2万美元,跻身美、日、德三强,依照基期法则,经济成长应该高不起来了,然而1984~1990这一期间有六年的经济成长在4.5%~6.8%,繁荣的力量超越了基期的限制,让经济成长接连创新高,这同样让我们看到经济法则远在算术法则之上。

成长趋缓归咎基期 不妥

当然,基期这个算术法则是存在的,譬如前一年发生石油危机、金融风暴,自然会影响次年的成长,只是一国经济成长如果一直受限于算术法则,这不就说明了成长动能后继无力吗?把成长趋缓归咎于基期,是承认算术法则而忽略了经济法则,把经济问题变成了算术问题,如此自然不妥,也大大的不合逻辑,这正是基期效应的迷思。

唐伯虎有一回登山,受邀写诗助兴,初落笔「一上」,平淡无奇,接着挥毫仍是「一上」,众人摇头,未料随后三字「又一上」,围观者莫不失望,想江南第一才子不过如此,然而写毕一读,大家叹服不已,登山的动态跃然于纸,其诗如下:「一上一上又一上,一上直到高山上,举头红日白云低,四海五湖皆一望。」经济成长就如登山,经济成长衡量的就是登山的变化率,去年登得多高,都不该成为今年无法前进的借口,只有一上一上又一上,经济才会有四海五湖皆一望的荣景。

小档案■经济数据有年、季、月之分,年资料除非有百年一遇的大事,例如1974年石油危机、2009年金融海啸,基期才有解释的必要,其余各年的资料变化,就是反映景气,无关基期。但月资料、季资料,由于易受年节(春节)、天候(台风)、政策(疫情解封)等因素干扰,会让次年同月的物价、出口年增率震荡,基期就有解释的必要了。

小档案■1960年代日本发展汽车、家电,经济繁荣,在首相池田勇人的「所得倍增计划」下,经济快速成长,至1966~1970年连续五年经济成长皆逾10%,如同唐伯虎的诗所言,一上一上又一上,当成长动能够强劲时,也就没有什么高基期约制经济成长的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