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基督教堂泛滥!发鸡蛋吸引老年人,背后究竟有什么意图?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河北、河南的广大农村的地区,村庄里多出了几栋写着基督教堂的建筑,七八十岁的老人、妇女不时往教堂跑,在离开时手里提着一兜东西,看起来十分开心。
若是有人挤进去就能发现,教堂居然在发鸡蛋,拿到鸡蛋的都是信仰了基督教的村民。
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这些教堂能够在农村站稳脚跟?鸡蛋背后真的只是一份单纯的善意吗?教堂的迅速扩张,又是否隐藏着某种更深层的目的?
信仰的空白,基督教趁虚而入
要了解基督教堂为何在中国农村的迅速扩散,先要追溯历史。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多种宗教信仰,其中佛教在农村地区曾占据着重要地位,无论是寺庙的香火还是民间的信仰活动,都曾是农民生活的一部分。
可讨厌佛教的人也不在少数,历史上就曾出现过“三武一宗灭佛”的事情。
近代冯玉祥也多次发起“灭佛行动”,摧毁了河北、河南、陕西多地的许多重要佛教寺庙,河南的大相国寺、洛阳的白马寺,甚至连少林寺都未能幸免于难。
随着这些古老寺庙的毁灭,(现在看到的佛寺,多为后来重建)寺庙中的僧人们要么还俗,要么参军,佛教的影响力在农村逐渐减弱,宗教信仰的真空开始显现,也就给了基督教机会。
基督教其实从唐朝时期就已经传入中国长安,这时出现的是一个叫“景教”的派别,现在人们主要信仰的是近代传入中国的新教流派。
经过历史上的几次试探,传教士发现与其讨好达官显贵,向人口基数更大的农村地区传教,尤其是那些经济条件相对落后的地区更为便捷。
改革开放后,西方传教士钻我国政策的漏洞,通过鸡蛋、米面等物资的发放,吸纳了一大批教众。
越来越多的老年人被吸引到教堂,甚至将自己的生活重心转移到了宗教活动上。
图源网络
这种“鸡蛋换信仰”的现象,虽然在短时间内看似无害,但从长远来看,可能会对农村的宗教生态产生深远的影响。
鸡蛋背后的“问题”
不是所有的老人都有子女照顾,也不是所有的老人都有子女陪在身边,感受三世同堂的幸福,更不是所有的丈夫都能陪伴老婆过二人世界,经营自己的小家庭。
图源网络
他们有的是孤苦无依的,有的是不得不向现实的经济因素妥协,外出打工无法回家,留在农村的老人、妇女,内心逐渐孤独。
相当一部分数量的老人是文盲,他们无法通过看书丰富精神世界,也学不会刷手机短视频消磨时光,教堂举办活动,教他们向“主”祷告,提供了一个倾诉的机会。
鸡蛋、米面、油盐,这些看似平常的赠品,对那些生活孤独且拮据的老人来说,无疑能让他们解决眼前的物质困扰。
发生在编者身上的一件小事,足以反映出另一些问题。2023年家中长辈重感冒,住院治疗了一个月左右,期间信仰基督教的某亲戚,带着一批基督教徒过来,围着病床祷告。
图源网络
他们跪在地上,嘴里念念有词,看起来仪式感十足,但仔细去看、去听就能发现连词都没有背熟。
一些教堂还打出了“治病救灾”的旗号,声称只要虔诚地信仰基督教,疾病和灾难都会被消除。
最开始,绝症的患者将基督教当成了精神慰藉,希望在做礼拜中获得精神的放松,可随着教堂刻意偏颇的宣传,“主”被赋予了神奇的力量,能够“包治百病”。
不用花钱就能治好病,许多患病的老人对此深信不疑,根本不愿意踏进医院的大门。
祷告代替了药物,信仰代替了医生,结果往往是疾病的延误与健康的进一步恶化。
当然,西方人可不愿意管中国人的死活,他们生病照样去看医生,而被愚弄的中国农民或许至死都不明白自己被骗。
图源网络
数据直白地表明,基督教对中国农村地区的渗透,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个别村庄能有五六个教堂,这背后都是来自西方的“不怀好意”。
西方的歹毒之心
基督教并不仅仅是一种宗教信仰,它还承载着西方的价值观和文化。在华的西方传教士,也不是简单地宣传教义,他们歪曲事实,还搞出了“耶稣带领中国人民赶跑了侵略者”的荒谬言论。
假的东西说的多了就会变成“真的”,这些言论不仅能误导中国农村的村民,还可能不经意间影响农村孩童价值观的形成。
若我国农村的青少年,也在爷爷奶奶辈的影响下,只知道耶稣,而不知中国革命历史,不了解革命先烈的伟大事迹,缺失信仰该多么可怕,后果该多么严重。
图源网络
而西方正是带着通过基督教的传播,试图在思想和文化层面上影响中国,甚至干涉中国的内部事务。
西方的歹毒之心,我们不得不防。有关农村地区宗教泛滥的情况,治理也需提上日程。
正规的教堂可适当保留,那些利用宗教散布迷信思想、误导群众的教堂,必须严厉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