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幸福该是何种模样?《俗女养成记》唤醒朴实无华的岁月记忆
※防雷提醒:下文涉及《我们不能是朋友》剧情,请斟酌阅读
台剧《俗女养成记》,改编自江鹅的同名小说,以女主陈嘉玲的故事为主轴,运用今昔交错的叙事手法,带领观众走进一个纯朴温馨的六年级全盛时代。首播收视率超越《我们与恶的距离》,最终回再创佳绩。古早味场景完全取景于台南,被誉为台式新喜剧。由于演员表现不俗、情节贴近现实、人物性格深刻及浓郁的旧时代氛围,引起广大回响。
泛黄的年代 温暖的记忆
如果用文体来形容,《俗女养成记》犹如清新自然、深刻隽永的散文。那句「阿玲」,瞬间让笔者从沉睡的记忆中苏醒。那个时代、甚至更早之前,在名字的最后一个字之前加上「阿」字,是专属于闽南人称呼亲友的方式。这种俗又有力的称呼方式,不仅拉近彼此的距离,而且特别有人情味。
剧中的嘉玲,由于看到同学王睿桦的母亲温柔有气质、家人都以国语交谈,故以为说国语就是有气质。说台语就要罚钱,反映那个时代对国语推行不遗余力。那时的老师都很严厉,动不动就用藤条或罚站侍候学生。记得笔者的老师有个嗜好,那就是只要学生成绩不好,家长就会被叫到学校,站在教室后面,看她怎么教小孩,以今日的术语来说,就是教学观摩。
嘉玲学钢琴,大抵是那个时代孩子上学外的日常生活。她的钢琴,是牺牲父亲的梦想换来的。70年代的家庭普遍不富裕,但却很舍得栽培小孩。小时笔者家中也有一台花了不少钱买来的钢琴,但那台钢琴,跟嘉玲一样,早被遗忘在某个角落。躲避球、大同电锅、鸡毛撢子、明星花露水及老旧的电视机,都是儿时记忆。母亲阿琴心中的第一志愿──台南师范学院,道出那个时代的母亲最希望女儿的工作就是当老师。剧中的阿嬷陈李月英,更令笔者忆起已过世、爱漂亮、以大嗓门闻名乡里的白净阿嬷。
长大后的嘉玲,离开故乡,到台北读书。毕业后,在台北工作,谈了几次恋爱。她精明能干,有个看似顺利的爱情。一场前男友的婚礼,勾起她的怅惘。面对前男友的幸福、大学同学一个接一个成家,让她对婚姻有了憧憬。她感伤地自白「373839,没房没车没老公没小孩,一转眼就要40了,我的人生好像一事无成,动弹不得。」(第1集)她深觉自己像彻底的失败者。
▲嘉玲精明能干,有个看似顺利的爱情。一场前男友的婚礼,勾起她的怅惘。(图/华视提供)
梦想终于成真,男友显荣为她戴上戒指。但显荣的妈宝性格及其母亲的掌控欲,让她选择放弃这段感情。由于受不了老是要处理老板和老板娘的私事,决定辞职。同时失去男友和工作的嘉玲,虽然拥有之前不曾享受过的单身生活,但顿时丧失生活重心。
回家途中,她对弟弟嘉明提到心理学理论所谓「悲伤五阶段」,即否认、愤怒、讨价还价、忧郁、接受。她忿忿不平地道「我做错了什么?我就是错在我想要当一个独立的新女性。我一辈子认真的念书、努力的工作,我人超好的,好不好!……为什么这个世界对我那么不公平?」(第6集)接着她想到也许可以跟老板道个歉,跟显荣撒娇一下,生活就可恢复原状。但随即,忧伤浮上心头。她自怜地说「我已经四十岁了,没有公司会栽培我,我也没有办法转行了!我能够做什么!我年纪大了,我没有力气谈恋爱了!……陈嘉明,我真的好怕,我以后一个人老了,死在家里面没有人发现,怎么办?」(第6集)
嘉玲的情绪,反应了遭遇挫折者的心境。一个失去爱情和工作的40岁女人,心中的失落可想而知。庆幸的是,因为家人与朋友的陪伴,让嘉玲从挫折中站起来,对生命有了崭新的体悟。
剧中的阿嬷,是个心直口快、活泼开朗的传统女人。当她得知嘉玲退婚后,就开始帮孙女相亲。她从嘉玲小的时候,就耳提面命:「妳以后长大可以嫁尪的时候,就赶快嫁一嫁,不要跟妳小姑姑一样,想东想西,想越多就越难嫁,越晚嫁就嫁越差。」(第1集)并谆谆告诫,嫁尪就要嫁有钱的,才能好命。
这样一个期盼孙女结婚的阿嬷,内心深处却有个遗憾,那就是渴望再次听到自己的名字──李月英。她回忆小时候,爸妈叫她阿月,朋友叫她月英,但嫁人后,名字却变成陈李月英,「外面的人都叫我陈太太,要不然就是叫我老板娘、医生娘,最后却变头家嬷,也有人叫我陈妈妈。家里面他们叫我妈妈,你们叫我阿嬷。我也好久没听到我自己的名字了。」(第9集)失去自己的名字,象征传统台湾女性肩负的沉重角色。女性一旦进入婚姻,就成为某人的妻子、母亲和阿嬷,所以,她羡慕嘉玲的自由自在。阿嬷的遗愿就是当她死去,将她的骨灰撒向大海,让她自由自在去当李月英。
歌唱比赛中,阿嬷选了一首歌,叫〈纯情青春梦〉。她说「我是要唱给一个人听的」(第9集),尤其对那句「归去看破来切切卡实在」,最有感觉。如果不明白阿嬷的愿望,会以为她要唱给她的丈夫义生听,但事实上,她要唱给自己听。她追悼一去不复返、能够随心所欲的青春年华。那几句「时代已经不同,查某人嘛有自己的想法」、「查某人嘛有自己的愿望」,道出婚姻不再是女人的唯一归宿,新时代的到来,代表女性也可勇敢追梦、自由飞翔。
旧时代、心感动
此剧最令人感动的地方,就是生于旧时代的人愿意理解、接受新时代的思维。
阿嬷虽然老是唠叨嘉玲没嫁,但却了解时代不同,女人的婚姻观也不一样了。阿琴在儿子高中时,就得知他喜欢男人。尽管慌张,却愿意主动认识孩子的心理。她翻报纸、到书店找书、甚至打电话到妇女新知。想起那段徬徨的日子,她对嘉玲说道「我记得那个专员跟我讲一句话,他说『最重要就是妈妈』,我想想也是有道理,无论如何都是我自己的儿子,我应该要跟他站在一起,不是吗?有时候我也在想,他活到现在三十岁了,这么大了还不敢跟别人说,也是很辛苦。我也很想告诉他,阿明,其实妈妈都知道,你不是只有一个人而已,不用这么孤单。」(第10集)这段为人母的深情诉说,令人动容。当嘉玲决定回到台南,问母亲「我回来了,妳有开心吗?」阿琴回答「妳开心我就开心。」嘉玲问道「妳会不会失望?」阿琴只是淡淡地说「妳不会我就不会。」(第10集)对阿琴而言,她的幸福取决于子女是否快乐。
▼ 于子育(右)饰演妈妈 。(图/华视提供)
总统蒋经国先生逝世那一年,举国哀悼,但此剧却从不同角度诠释这段历史。对嘉玲一家人来说,蒋经国的逝世,非但没有带来任何悲伤,反而一如往常地看电视,开怀地笑。当嘉玲要家人讲国语时,义生恼怒地说「我是台湾人,喝台湾水,吃台湾米,讲台湾话有什么不对!我不知道学校是怎么教妳的,我跟妳说,在这个家里面,最大的不是那个蒋什么公,是我,妳阿公!」(第6集)年轻时的义生,曾在家中被警察带走,虽然几天后被释放,但没有人知道发生什么事。这个国家惊吓过他,让他决定从此当个无声的公民。义生一家人的反应,刻划出一个历经恐惧、对台湾土地怀有强烈情感的台湾人面貌。
从淑女走向俗女
阿琴的愿望是培养嘉玲成为一个淑女,希望她跟表姊育萱一样有女孩子样,但嘉玲总是像男孩般活泼好动。为了让她成为有气质、受人尊敬的钢琴老师,阿琴不惜花大钱让她学钢琴。每天穿得漂漂亮亮、收学生赚钱、不用到外面上班看老板脸色,是阿琴的期盼。但嘉玲却逃避学钢琴。填写志愿时,嘉玲擅自将阿琴心中的第一志愿台南师范学院改成台北学校的西班牙语言学系。母亲阿琴一直努力为嘉玲规划人生蓝图,但女儿总是一再让她失望。
▲《俗女养成记》谢盈萱、蓝苇华是青梅竹马 。(图/华视提供)
失业后的嘉玲回到台南,与儿时玩伴蔡永森、许建佑重逢。阴错阳差之下,加入永森的竞选团队。她在台南的工作就是到永森的服务处帮忙,领时薪150元。后因Mark的推荐,决定回台北应征外商公司的工作。
当嘉玲即将得到这份工作,却因为一个问题改变她的一生。面试者问道「我们企业的精神是快乐、梦想、奇迹,那陈小姐,妳觉得快乐是什么?」「妳有想像过十年后的自己会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吗?」(第10集)刹那间,她终于明白家才是快乐之所在,所以,她要回家。当不成母亲心中的淑女,但可以成为拥有平凡幸福的女人。
当陈嘉玲遇见陈嘉玲
荒芜的鬼屋,是童年常去探险的地方。当嘉玲看见鬼屋出售的价钱,跟户头的存款数字一样时,竟萌生买鬼屋的念头。
嘉玲终于买下对她是个sign的鬼屋。这个sign,对她来说,就是幸福的征兆。最终回,在那个被说成是鬼屋的地方,四十岁的陈嘉玲遇见小时候的陈嘉玲。小嘉玲走进这个地方,笑说「其实没有这么恐怖嘛!」嘉玲说「对啊,常常都是这样,那都是自己想的。其实根本就没有什么好怕的。」两人开心地一起油漆,让房子变得更美丽。
▲吴以涵饰演小陈嘉玲。(图/华视提供)
最终回结束在嘉玲的这段独白:「亲爱的陈嘉玲,妳是从几时开始忘记了,忘记了这辈子其实很长,长到妳可以跌倒再站起来,作梦又醒过来。妳又是从几时开始忘记了,这辈子其实很短,短得妳没时间再去勉强自己,没时间再去讨厌妳自己。亲爱的陈嘉玲,从现在开始,从这里开始,不要再忘记了。我想要对妳说,对不起,谢谢妳,还有我爱妳。」
遇到挫折再爬起来,就像小时候义生在嘉玲的作文后面写的「条条大路通罗马」。柳暗花明又一村,是上天赐予人类的礼物。生命如昙花,一不小心,就似大江东去,所以,勇敢作梦、勇于实践梦想,是嘉玲带给笔者的启示。
那个坐在自己梦想的地方,喝着茶,享受微风轻拂的陈嘉玲,终于懂得如何爱自己。原来,幸福这么简单……。
热门点阅》►在现实与理想之间,《最佳利益》正义如何实现?
►《与恶》在群体愤怒中,那些无处可去的情绪
►随时加入观点与讨论,给云论粉丝团按个赞!
●以上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云论》提供公民发声平台,欢迎能人志士、各方好手投稿,请点此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