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银行风暴的曙光

(图/路透)

上月欧美银行接连爆发财务危机,从美国的中型银行如矽谷银行(SVB)、第一共和银行(FRC)等开始引爆,再到欧洲的大型金融集团瑞士信贷(Credit Suisse)。市场波动错综复杂,风险扩散貌似一触即发,不过,欧美监管机构反应迅速,已大幅降低了危机溢出的风险。如果持续处理得当,风波可能接近尾声,而非另一危机的先兆。

金融体系的关键是信心、信誉与信用。从大叙事来看,这次欧美银行风暴的根源在于政府:一方面美国联准会一年内快速升息19码(4.75%),造成不少中小银行持有债券部位出现未实现损失;而另一方面瑞士一反长年以来的中立主义政策,在俄乌冲突后跟随美国制裁俄罗斯,使得一些大额国外存款流失。其后在瑞士央行主导瑞银(UBS)并购瑞信的交易中,又让瑞信将160亿瑞郎的AT1(额外一级资本)债券减计为零,造成投资人杯弓蛇影,金融类股大幅震荡。

然而美国数千家银行,受资产管理不当而受快速升息影响的毕竟是少数。瑞士政府中立政策的改变,也未造成该国所有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危机。至于AT1债券在瑞信事件中的「自我拯救」(bail-in)作用,符合AT1债券发行条款的资本补充特性,只是过去一直被投资者所轻忽。

细究这些爆出资本和流动性问题的银行,都有自身存在的内部控管瑕疵。美国一些中小银行由于贷款需求不足,把闲置资金大比例配置于美债等长年期资产,结果升息期间出现浮亏,并在流动性紧张时套现卖出而产生实现亏损。至于瑞信早在过去数年就面对不同类型的投资爆雷问题,资产管理效能不佳的内控问题一再拖延,才终于在风险传导下沦落至被收购的命运。

事实上,由于国际监管要求在2008年金融海啸后已大幅提升,推动银行、保险业的资本实力更充裕、资本工具的品质更高。在美国有财政部的协助、存款保险公司的保障、联准会贴现窗口多重监管措施,在瑞士也有央行的担保及主导并购。固然风暴之中,投资气氛受到打击,信心有待修复,但当机立断作为使当下风暴并未传导到其他经济领域。

不过,即使风波就此打住,危机不再蔓延,欧美金融监理当局也不应该浪费这场危机。以资本与流动性水平来看,美国部分中小银行仅达监管下限,远不及大型银行资本结构的多元化,一旦市况逆转就容易出现偿付能力不足问题。未来是否应参考金融海啸后对系统性重要银行的要求,对大中小银行统一采行更具穿透性的监管?而瑞信的垮台也再次提醒金融业公司治理的重要,追逐短期目标不应牺牲核心资本的长远规画。创投、私募等投资银行业务与传统商业银行业务之间,也应该更清晰明确建立风险管理防火墙。

风暴离去已见曙光,但期待瞬间雨过天晴却也不切实际。欧美金融体系受损的信心、信誉与信用是否能快速恢复,尚待时间考验。毕竟,正在打开各种金融开放进程的中国大陆,也在一旁整暇以待,极有可能成为全球金融信用体系的有力竞争者。(作者为香港中文大学金融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