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富的原意

图╱本报资料照片

1991年家庭所得与财富比较

古文名篇里有「原道」、「原君」、「原法」…,原就是追溯,追溯道的本意、追溯君王、法制的本意,今天来追溯一下贫富的本意。

长期以来,统计官员总认为所得高、低一事,是所得不均,而非贫富不均。何以有此奇论?他们会说,所得高的不见得财富也多,所得低的其财富也不见得少。然而,真是如此吗?

这个说法不易验证,因为台湾现在只有所得分配的资料,家庭收支调查于每年8月公布,至于财富分配于1991年曾办过一次国富调查,如今已成绝响,也许有人会说:「现在每年不是也会发布国富统计吗?」没错,但这份统计只有平均数,没有分配数,看不出财富分配的变化。

那么,所得高者是否财富也多?如今是没有资料可以验证了,虽然如此,1991年那一次的国富调查曾研究过前10%高所得家庭,与前10%高资产家庭的相关性,结果发现两者密切相关,换言之,财富多的人其所得也高,所得高的人其财富也多,如此说来,我们以贫富不均来形容所得差距扩大,全然合理。

1991年民风淳朴,受访者愿意据实以告自己的所得、财富,这份资料极为宝贵,是解答所得分配、财富分配相关性仅有的资料。这份统计显示:将家庭所得由低而高排序,分为十等分位,取前面所得最高的第十分位组(前10%),观察其所得、资产净额(财富),会发现那一年他们的年所得150万元,家庭财富1,384万元,比第九分位组的91万、801万元高出甚多,意思是所得高者,其财富也多。

接着,我们改以家庭财富由低而高排序,取前10%(第十分位组)最富有的家庭观察其所得、财富,结果发现那一年他们的年所得117万元,家庭财富1,729万元,也远高于第九分位组的85万元、883万元,意思是财富多者,其所得也高。

前述一个是依所得排序,一个是以财富排序,两者前10%的样本家庭差异不大,前10%高所得家庭其财富也多,前10%财富多的家庭其所得也高,如此说来,所得低者当然就是贫者,所得高者当然就是富者,在没有财富分配资料的情况下,以贫富不均形容得分配的变化,非仅浅显易懂,也有统计上的合理性。再说,长期以来台湾没有财富分配统计,孰令致之?难道不是统计部门的疏失吗?

当然,从统计上来说,所得是指一年家庭的收入,财富是指年底家庭所持有的储蓄、股票、房地产等资产净额,前者是流量统计,后者是存量统计,意义不同。但由上述资料比对可以发现,两者密切相关,更何况自古以来贫、富系社会状态的描述,并没有流量、存量的思维,官方此一所得差距不是贫富差距的奇论,可谓莫名其妙,不食人间烟火。

不论追溯贫富的原意,或从语言的感知性、统计的相关性,都说明了贫富不均一词要比所得分配、所得差距更有温度,更适合用来形容社会阶层的变化,也更容易唤起执政者的注意。

小档案■统计有流量存量之别,流量是一段时间的量,存量是一个时点的量,例如1月出口100亿、2月100亿,…直到6月也是100亿,上半年出口即600亿。若1月失业10万人、2月10万人…直到6月仍是10万人,上半年失业为10万人(不可累加)。因为失业是存量,出口是流量。

小档案■所得是流量,资产是存量,以1991年国富调查和家庭收支调查比较,前20%平均家庭所得113万,后20%是23万,五等分位差距4.97倍,而前20%富者的平均家庭资产净额1,306万,后20%仅78万元,五等分位差距16.8倍,财富不均更甚于所得不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