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法院5年间受理临港新片区商事案件2826件,数字贸易兴起背后有哪些机遇与挑战?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蔡姝越 上海报道
2024年,是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以下简称“临港新片区”)成立的第五年。作为开放型经济风险压力测试“试验田”,涉临港新片区商事案件也具有典型参考意义。
8月19日,滴水湖法治论坛2024“临港法律周”启动仪式暨《浦东法院进一步加强服务保障临港新片区建设十项举措》发布会正式举办。同日,浦东法院也正式发布了《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涉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商事审判工作白皮书及典型案例》(以下简称“《白皮书》”)。
会上,浦东新区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郑天衣通报了近5年来涉临港新片区商事审判工作情况,自贸区法庭庭长张卓郁介绍了8起典型案例。
《白皮书》数据显示,2019年8月至2024年6月,浦东法院共受理临港新片区商事案件(不含知识产权和金融商事案件)2826件,过去5年收案量呈稳中有升态势。
人工智能等核心技术产业纠纷增多,新业态服务贸易纠纷凸显
2019年8月6日,临港新片区正式揭牌成立。同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出台《关于人民法院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建设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的意见》,为临港新片区深化制度创新驱动改革提供了司法保障。
在过去五年,涉临港新片区商事案件呈现出了哪些特点?
从具体数量分布来看,报告期内,浦东法院受理临港新片区货物贸易商事案件1023件、服务贸易商事案件1246件、投资贸易商事案件314件、数字贸易商事案件332件。其中,数字贸易商事案件与货物、服务、投资贸易商事案件存在部分交叉。
货物贸易方面,相关数据显示,临港新片区内传统货物贸易的重点由低附加值产品向高附加值及高技术含量产品转变。同时,相关纠纷所涉产业领域类别逐年增多,从2019年的5类增长至如今的40至50类之间,产业领域覆盖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民用航空、新能源汽车、网络安全科技等。其中,涉人工智能产业以及芯片、半导体产业纠纷于2020年7月始现,逐渐增长至2023年的11件。
“该类案件反映出临港新片区内以关键核心技术为研发和制造基础的前沿产业企业高度活跃,但往往在一案中涉及数个能源科技、智能技术公司的关联交易行为,存在连锁违约等风险。”浦东法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郑天衣在发布会中介绍了这一类商事案件的主要特点。
服务贸易商事案件是所有类型商事案件中占比最高的一类。从行业分布来看,服务贸易纠纷所涉行业呈现出多样态的融合发展趋势。
截至2024年6月,浦东法院共受理97件涉临港新片区新兴媒体、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的服务合同纠纷,所涉新兴媒体及交易平台涵盖淘宝、抖音、快手、小红书、喜马拉雅等集视频观看、跨境电商、社交娱乐功能为一体的主流互联网平台,所涉交易模式及争议事项包括直播带货、新媒体广告投放、线上交易培训、账号委托运营、平台客户流量推广等新兴交易类型。
数字贸易相关监督规则仍存在大量模糊或缺位
近年来,随着信息科技的蓬勃发展,以数据为关键生产要素、数字服务为核心、数字订购与交付为主要特征的数字贸易逐步成为国际贸易的新增长点。
数据显示,2019年8月至2024年6月,浦东法院受理平台经济案件108件,智慧物流案件74件,区块链相关案件69件,线上展会案件53件,大数据相关案件28件。
郑天衣介绍,相较于其他3类商事案件,数字贸易的产权标的更集中于大数据、算法、商业秘密等,故相关案件广泛涉及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等内容。而数字贸易规则作为RCEP、CPTPP、DEPA等重大多边国际贸易条约内容的组成部分,在全球范围内也将涉及国际规则与国内法的适用问题。
“跨境数据流动安全性、数据储存本地化程度、电子传输关税免征额度等数字贸易发展贸易测度指标,开始作为争议要素或事实要素出现于相关纠纷中。”他表示。
但由于数字贸易的经济形态与传统贸易有着较大的差异,相关的管理规则、行业标准、监管机制仍然存在大量模糊或缺位。
一方面,监管规则尚未形成体系,对数字贸易的回应不足。案件中反映出,境外主体可能通过数字平台向我国境内提供存在法律争议的金融、医疗、教育等服务,进而产生履约风险。
另一方面,行业标准的缺位,导致数字贸易缺少贸易标准评价路径与载体。从行业所涉的国家级标准数量来看,截至2023年,我国现行国家标准总量为43101项,其中涉及数字贸易的标准仅96项,标准供给缺口较大,使相关贸易较易产生纠纷。
此外,多业态跨境数字贸易模式发展,存在多领域监管挑战。数字贸易往往需要关、税、汇、检、商、物、融等部门进行协同化监管,对传统的以单一部门、单个职能为监管要素的监管路径带来了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