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老後兒孫回家探望,但往往最孝順的卻是這一個...

性别差异影响亲子互动:不论老后是否靠自己,爸妈总期待孩子离家有了一片天,仍会时不时回家探望陪伴。

中研院家庭动态调查费时 20年,追踪台湾家庭的互动模式,东吴大学经济系教授陶宏麟从中发现单身女儿最常探视父母。研究成果挑战了西方经典示范论观点,反映性别差异影响家庭互动,也预示台湾未来可能将由大龄女子承担较重的养老压力。

要不要再拚个儿子?

虽然重男轻女的传统已慢慢改变,生活中依然时不时耳闻「要再拚个男生吗?」,尤其是嫁给独子的女性,总有那么一丝半点肚皮得争气的压力,艺人小 S 的新闻便常围绕着「拚儿子」的话题。

离家后的成年子女,谁最常探视父母?中研院家庭动态调查显示:单身女儿最常回家。 示意图/iStock

生儿子究竟为什么重要?关键原因之一:传统观念「养儿防老」,儿子被视为老后依靠的主心骨。但真的是如此?中研院家庭动态调查 (Panel Study of Family Dynamics, PSFD) 资料显示,成年离家的子女中,单身女儿最常探视父母。

从 1999 年开始,家庭动态调查长期面访追踪,至今历时 20 年,累积超过 7000 人的家庭互动资料,成为台湾本土规模最大的追踪数据。

东吴大学经济系教授陶宏麟运用 PSFD 和中研院「台湾社会变迁调查」数据,分析成年子女与父母的互动情形,发表研究成果「为什么女性比男性和父母互动更频繁?」。这篇论文正面挑战了西方经济学的「示范效果」理论,登上国际知名期刊《The Social Science Journal》,还获得编辑好文大推。

谈起研究动机,陶宏麟直率地说:「示范效果把子女和父母的互动,描述成完全的功利式计算,这让我蛮不以为然。」

家庭动态调查从 1999 年启动至今,动态的意思是「持续追踪同一批人」。 图说设计/黄晓君、林洵安、素材来源/iStock、资料来源/家庭动态调查资料库

示范效果论:父慈子孝只是家庭宫心计?

「当你成年离家,有了独立经济能力,为什么还会跟父母互动来往?」

对台湾及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东亚国家来说,这个问题显得匪夷所思。儿女长大成家,带小孩探望阿公、阿嬷,享受三代天伦之乐,不是天经地义吗?西方学者并不这么认为。对于成年子女与父母互动,他们一直想找出解释的好理由。

美国学者 Cox 和 Stark 提出「示范效果」论。你对父母好、常探视,是因为想示范给小孩看,希望孩子以后也这么对你。可以说,孝顺其实是一种「长远投资」。他们如何证明这个说法呢?证据是:美国父母更常赞助儿子买房屋。

Stark 认为,房产对婚姻生活大加分。以美国情况来看,女性离婚后通常会抚养小孩、拥有监护权,男性就难说了。换句话说,女儿婚姻美不美满,都会因为要示范给下一代而照顾父母。可是若儿子离婚、和小孩分开,便丧失动机去维系和父母的关系。因此,父母更积极为儿子购置房产,希望他的婚姻长长久久。

法国学者 Mitrut 和 Wolf 继续接棒,证据是「女儿比儿子更亲近父母,尤其是育有女孩的女儿」。因为女性的平均寿命较长,对老年生活有强烈危机感,所以会常带小孩探望爸妈,默默暗示孩子:长大也要「孝顺」我。一般人恐怕没想到,爸妈赞助买房、儿女带孙探望,背后还能绕出这么一出家庭宫心计!

性别差异论:那是爱啊!

「我们关心父母,常常互动来往,难道都只是为了演给小孩看?这可能是原因之一,但不是全部的动机。」陶宏麟说。

示范效果听起来颇有既视感,接近儒家思想的「言教身教」、「耳濡目染」。然而把孝顺、亲近父母完全等同于目的计算,陶宏麟无法被说服。于是,他运用台湾本土的资料作分析,一方面挑战示范效果,同时重新解释为什么成年女儿比儿子更亲近父母。

「其实没那么复杂,就是天性情感,affection!」

女儿和父母更亲密并非层层盘算,而是真情流露。陶宏麟观察,女性的情感表达通常比男性更细腻,对别人的关怀和情绪感受也较敏感,在家庭里常扮演情感交流的角色,把不擅长表达的「汉子」们联系起来。

他从神经科学和社会学寻找理论支持,以脑神经发展来看,女孩先天有较高的同理心、擅长沟通交流,经过社会化的过程,女性又普遍被鼓励细心体贴、关怀温暖、感情丰沛,男性则被要求竞争好胜、大胆有野心、不表露情绪,后天的养成持续强化了这些性别差异,型塑出两性在情感表现的大不同。这种特质也反映在子女和父母的互动模式,女儿会更亲近爸妈,主动付出关心、陪伴家人。

单身女儿互动率最高

西方版的示范论对上台湾版的情感论,何者更可信?调查结果揭晓。从台湾的统计数据来看,子女和父母探访互动的频率由高至低排序为:单身女儿、已婚儿子、单身儿子、已婚女儿。

单身女儿互动率最高 图说设计/黄晓君、林洵安、资料来源/陶宏麟

台湾的调查结果大大挑战示范理论,名列互动度第一的是「单身女儿」,她们没有小孩需要明示暗示,依然常探视父母。同样是没有示范需求的单身组,单身女儿也比单身儿子更常和父母互动,显然性别差异比示范论有说服力,我们会和爸妈碰面、吃饭,不只是为了演给别人看。

陶宏麟进一步解释研究结果,已婚女儿互动度最低,也反映出台湾的传统文化观。以 50 岁以上的女性来说,多半仍受父权价值的束缚,婚后便以夫家为重心,常探视的可能是公公、公婆,而不是自己的爸妈。相较之下,单身女性没有婚姻束缚,和父母的互动更亲密自由。

不过,如果从第三代年龄做排比,家里有 10 岁以下的小朋友互动度最高,这个结果符合了示范理论:年龄愈小的孩子容易被诱导,爸妈会刻意操作示范效果。陶宏麟提出反驳,他认为这同样可以从其他角度解释,小小孩多半黏着父母同进同出,也常需要阿公阿嬷顾孙;进入青少年阶段,孩子渐渐发展出自己的生活圈和同侪活动,互动度自然降低。

总的来说,研究成果直面挑战西方传统理论,甚至惊动提出「示范效果」理论的经济学学者 Stark 亲上火线来回应。但陶宏麟强调这并非否定示范意图的存在,而是要突显行为背后的动机是很复杂多向,不应该过度简化。示范动机有可能存在,但情感对行为互动的影响不能被忽略。

「虽然「情感」看不到、无法量化,但它是影响人类行为很重要的元素。」

大龄女子承担家庭养老压力?

除了讨论亲子互动的原因,研究也反映出另一个关键议题:谁承担了更多家庭的照顾责任?

台湾正搭上高龄社会列车,推估 8 年后,每 10 人就有 4 位是老人,每 4 人将有 1 位是 85 岁以上的超高龄老人,老龄照护的课题迫在眉睫。过去在养儿防老的思维下,父母倾向提供儿子资源,同时也将老后生活寄托在儿子身上,调查却显示,单身女性实际承担的角色可能更重要。

陶宏麟表示,研究目的是讨论儿女和父母的互动,因此没有纳入「媳妇」做比较。但从数据资料来看,单身女儿远比儿子常陪伴爸妈,互动更紧密。当台湾愈来愈多女性选择单身,不走入婚姻,这群大龄女子很可能是未来支撑「家庭养老」的重要力量,同时也默默承担了较多的隐形压力。她们没有婚姻束缚,和父母关系亲密,更常负起照顾、看护、陪伴老龄父母的角色。

「这不一定公平。即使女性情感上更有意愿承担照顾工作,但这不应该是特定性别的责任。」陶宏麟提醒。对照台湾男女婴出生比例,他更语重心长地说:「我们至今仍然可以看出操弄性别的痕迹,但这些调查值得让大家想一想,真的非得要拚个儿子吗?」

经济学家为什么也会研究亲子关系?经济学关心的是什么?

以演化的角度,大自然的生物会把所有资源集中给下一代,更有利族群繁衍。人类照顾上一代的行为是非常特殊、很社会化,这让经济学家好奇背后的原因。

经济学希望去解释人类的行为和背后动机、诱因,当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就能协助设计出更有效的政策,让社会制度变完善。

此外,现代经济学也不再过度依赖数学的理论模型来验证,否则让人感觉不食人间烟火,很像纸上解题,脱离了现实。经济学已将心理学与脑神经科学并入,愈来愈有「人味」,注重真实的社会现象,而不是只从真空、理论式的推演,去证明某些很抽离的想像。

比如,PSFD 就透过面访去了解人们的行为。这也是这个研究的关怀核心,希望更认识真实的生活互动状况,当我们从供需、交换理解人类行为,也别忽略情感、情绪的重要性。」

陶宏麟认为现代经济学应该更多一点「人味」,不要只停留在真空、理论式的推演。比如:PSFD 透过面访去了解人的行为,更认识人类真实的生活互动状况。 图/林洵安 摄影

亲子互动也可能和年龄、家中排行等有关,为什么选择从「性别」切入?

一方面是回应 Wolf 的示范论举证,她以性别的预期寿命差异说明「生女孩的女儿最有示范动机、互动度最高」,我想提出反驳,强调情感是关键动机,所以特别讨论男女在情感表达上的差异。

另一方面则来自我自己的经验观察。我太太和我岳母通电话,一聊就是一小时,巨细靡遗分享生活的点滴。但我自己一忙就会忘记打电话回家,讲电话前还得先想好,很怕说两句就没话了(笑)。

观察我妹妹和妈妈的互动也同样很亲密,没有太多目的性,就是单纯这样做很开心,想让彼此都更幸福。大体来说,我自己的经验是女性有更强烈丰富的情感需求,需要多一些沟通互动,也更乐意表达感情、付出关心。

本文转载自《研之有物》

|橘世代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