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势恢宏!专家解读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五大雕塑
人民网北京6月25日电 (记者鲁婧)276位人物形象、583块汉白玉组合,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西侧广场上,名为《旗帜》《信仰》《伟业》《攻坚》《追梦》的五组雕塑气势恢宏。
2018年至今,历时3年,中国文联、中国美协组织中国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等单位参与制作了这五组主题雕塑。雕塑共583块汉白玉组合,每组重600吨左右。目前,这五组雕塑已组装完毕,庄严地矗立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西侧广场上。
近日,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中国美协名誉主席冯远,中国美协分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徐里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详细介绍了这五组主题雕塑的艺术特点以及创作背后的故事。
《旗帜》矗立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西侧广场正北侧中间,总高8.1米的雕塑在5米高的座台上,犹如一面迎风招展的巨大党旗,光辉夺目。
《信仰》《伟业》《攻坚》《追梦》四组雕塑创作以人民为中心,共塑造了276位人物形象,涵盖不同时代、不同身份、不同年龄的代表人物,包括党员干部、大国工匠、农民、军人代表、知识分子、企业家和宇航员等不同民族、不同群体、不同职业。
“如果《旗帜》涵盖了整体创作理念的话,《信仰》《伟业》《攻坚》和《追梦》四组雕塑分别代表了不同的意义。”冯远说:“这四组雕塑形成整体,在《旗帜》的包容下形成一个U字形的展陈架构,宏伟壮观。”
冯远介绍,《信仰》组雕,主要表现的是共产党人在面对党旗庄严宣誓的一刻。作品通过71位代表人物形象来表达庄严瞬间。这组作品由中央美术学院创作群体完成,人物创作手法细腻。
“和《信仰》不同,雕塑《伟业》代表了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在创造美好生活、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这样一个历史时期,各行各业的共产党人带领着广大人民群众努力奋斗。雕塑中,不同环境、特定情境中各行各业的人物组合形成一种接力、薪火相传的象征。”冯远说:“《伟业》是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创作群体完成,这组作品和《信仰》相比,风格更粗犷,甚至在制作中追求某种雕塑语言的粗粝感,整组作品共塑造人物65位。同时,作品也追求人物造型的体块感,增强雕塑本身厚重的力度,具有强力的特点。”
“这些雕塑都是可以环360度参观的。”冯远说,《攻坚》组雕,是由中国美术学院创作群体完成。作品比较写实。如果说《信仰》更多些细腻和微妙的人物表现特点,《伟业》更多粗犷的特点,《攻坚》则是写意和写实兼容的风格。整组作品共塑造人物67位,也是由不同的人物情境和事件的人物组合形成的大型组雕。
《追梦》组雕,是由鲁迅美术学院创作群体完成的。冯远介绍,比起前三组雕塑来说,本组作品更多一些浪漫主义、理想情怀的特点。整组作品73位人物形象团结一致,以“团块结构”作为主体造型语言,人物造型鲜活、呼之欲出。
这是一次历时3年多的创作“攻坚”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徐里介绍,围绕“四个伟大”,雕塑创作确立了《信仰》《伟业》《攻坚》《追梦》四座雕塑主题,同时为展现“党旗高高飘扬、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力量”的理念,确立了《旗帜》创作主题。
历时3年多,克服了许多困难。徐里说:“这是我们为建党百年献礼的最大规模的雕塑作品。”这五组作品经过几十次研讨、几十次拿方案、几十次研究,提出上万条的建议,逐步打磨而成。
5组雕塑主题、276个人物、近百个历史事件的深化创作。每组雕塑的整体形态、每个局部、每个事件、每个人物、肌理语言的创作完善,回顾3年来的创作过程,徐里感慨,这是一次时间久、跨度大、参与人数众多的创作“攻坚”。
徐里介绍,以“千年工程、精品工程”等指导思想为创作目标,这是重大主题雕塑创作成功的保证。同时,在创作过程中,中国美协加强组织领导,徐里说,所有作品的创作,都是在数次论证、调研、观摩指导甚至修改草稿等基础上完成的。
据了解,参与重大主题雕塑工程的创作人员中,有62%为80后甚至是85后的青年教师或学生,大型美术创作工程中,有几十名年轻的作者,他们边集训边培养边学习边进步,不怕困难、不惧寒暑、不舍昼夜,在实践中成长。徐里表示,未来,他们将是国家重大主题创作的生力军和后备力量。
徐里强调,中国美协去年专门成立了国家重大题材创作艺术委员会,把参与这个工程创作、艺术影响力比较大的部分美术家吸纳为会员,同时分别吸纳为各相关专业艺术委员会的会员。在创作实践中,培养锻炼一批优秀美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