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获利掀减资潮 今年不再是股价万灵丹

疫情持续影响全球经济活动,台湾因防疫成效优异,受惠宅经济需求及转单效益,上市柜公司业绩表现佳。证交所统计,2021年上市公司营收达新台币38.24兆元,较2020年成长15.6%;另外,上柜公司去年营收2.64兆元,年增17%。法人推估,去年上市公司获利合计约5.02兆元,年增率74%。

由于上市柜公司去年荷包赚饱饱,今年多家公司陆续在年报结算后,短短1个月内有包括长荣、美隆电 、中环 、东森、云辰、好乐迪、巨路、长兴、凯美、国巨、金像电、十铨、友达、冠军等10余家宣布现金减资计划。

现金减资幅度小的只有5%,减资幅度大的如有兄弟经营权之争的长荣,意外宣布现金减资6成,则是在市场上投下了一颗震撼弹,股权争夺运作的阴谋论猜测不断。

以往企业宣布现金减资被市场解读为利多,不仅股本瘦身、每股盈余可望提升,退还现金给股东又可避税,股价也会随之跳升,若搭配产业基本面走强,更有利股价走高,晶华及国巨的股价表现就是市场常举例的范例;不过,今年宣布现金减资的公司,股价表现大多未有表现,反而出现逆势下跌的走势。

以长荣为例,3月15日宣布办理现金减资60%,预计每股将退还股东现金6元,并配发每股现金股利18元,合计减资加配息股东每股可领24元,但长荣3月16日股价重挫9.49%;友达3月28日宣布现金减资2成,每股退还股东2元,加上现金股利每股1元,合计股东每股可领3元,因现金股利低于市场预期,友达3月29日股价下跌1.96%;国巨在3月18宣布减资2成后,次个交易日也下跌1.18%,现金减资已不再是股价上涨的万灵单。

法人指出,股本减资瘦身后有助提升每股盈余(EPS)的获利表现,若配合产业发展向上,现金减资除息后有机会填息;今年由于台股处在相对高档、加上面临美国通膨及升息缩表的环境,投资人也逐渐了解现金减资仅返还自己的股款而非额外的红利,因此市场接受度明显不若以往。

法人进一步指出,现金减资与减资弥补亏损不同。现金减资的钱都会返还股东,只是持有股数减少;但减资弥补亏损就大不相同,股东拿不到一毛钱,但持有股数却减少。

例如资本额新台币10亿元的公司,共1亿股,每股现金减资1元,即减资1亿元,减资后资本额变9亿元,1亿股减为9000万股,原本持有1000股的股东持有股数变900股,但依减资前持有股数每股领回1元,即领回1000元。长荣今年拟减资60%,减资金额317.46亿元,这些钱将会返还给股东。

至于减资弥补亏损,同以资本额10亿元公司为例,减资1亿元,即资本额减为9亿元,股本也降为9000万股,但这些减资的钱则是用于弥补亏损。减资弥补亏损最经典的例子就是已经下市的面板厂华映,当年减资约6成,减资金额逾新台币998亿元,股东却拿不到任何钱。

新光投信董事长刘坤锡接受电访指出,相对于减资弥补亏损,持有股数减少,投资人没拿到任何钱;现金减资后,虽然投资人持股减少,但还领得到现金,两者大不相同,只不过领到的这些钱原本就属于股东的。

刘坤锡说明,一般股市行情好的时候,现金减资后股价多能上涨,因此投资人即便持股变少,但股价上涨,又已领到一笔现金,当然是有赚到,只是近来现金减资公司股价多不捧场。

不过,换个角度来看,现金减资不必课税,对于需要现金的大股东而言,可透过现金减资拿到一笔钱,却不必课税,这也是大股东节税的方式之一。

兆丰国际投顾协理黄国伟接受电访时表示,现金减资可缩小股本,提高每股获利,提高股东权益报酬率;但若扩张阶段公司突然办理现金减资,这代表可能有不寻常的原因,毕竟扩张需要资金,而现金减资是将钱返还股东,就是不需要资金了。

因此,公司到底是扩充遇到瓶颈无法突破,放弃原计划,还是公司营运方向转变,或是已提前完成扩充而不再需要资金,都有必要进一步厘清。

黄国伟以产业发展成熟的面板厂为例,在中国大力扩充产能之际,台厂推利基型产品,早已不再做产能竞争,没有大量资金需求,办理现金减资,将钱返还给股东相当合理。

他直言,有些上市公司面临经营权之争,刻意办理大额现金减资,在股份大减后,再以引进策略性合作伙伴为由,办理私募增资,如此一来便可稀释竞争对手的持股比例,这样的做法也并非不可能发生。

因此现金减资到底好不好,除受台股行情影响,也看产业发展前景,以及大股东、小股东各自的资金需求而定;若台股行情大好之际,带动股价上涨,即便股东持股减少,但有股价的价差利润;若是行情不佳,则少了赚股价的机会。

另外,大股东有资金需求时,透过现金减资变现,因不需课税,也是一种有利于资金运用的手法。

市场质疑,国巨办理现金减资目的是透过私募股权引进策略伙伴,但减资后股权减少,若是大股东用现金减资领回的钱参与私募,则大股东的股权将更集中;而长荣面临经营权之争,市场也质疑是否可能采取上述方式,先现金减资再办理私募,达到稳固经营权的目的。

现金减资议题也引起立法委员的关注,民进党立委郭国文、沈发惠4月1日举行记者会表示,减资本身是中性手法,若企业滥用,变成资本市场歪风,呼吁主管机关从严审核,并提高减资案门槛,才能保障投资人权益。

环群商务法律事务所律师龚新杰表示,企业面临经营权之争,办理现金减资后,短期内又向金管会申报现金增资,通常可能会被金管会打回票;但若透过引进策略性投资人,采私募增资方式,同样可以达到稀释对手股权目的,这是很经典的减增资手法。

龚新杰说明,稀释其他股东股权比例,一般在私人公司很常见,在上市柜公司比较少,因为这个做法显然在占小股东的便宜。

他强调,未来私募补办公开发行时,仍会遭遇到主管机关很大的挑战;依目前制度,主管机关也只有在3年后补办公开发行时才有权力去审核这件私募增资案。不过,对于想要稀释股权的目的来说,其实早已经达到,即使主管机关在3年后阻碍私募增资股权补办公开发行,公司可能也不会在意。(编辑:张良知)111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