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认同感 汉名改原民名字增多
立法院会18日三读修正通过《原住民身分法》部分条文,未来原汉通婚的子女不用改姓,只要以原住民族文字并列父或母所属原住民族的传统名字,即可取得原民身分。图为2022年6月举办「O ngangan no niyah自己的名字-台湾原住民族传统命名文化巡回展」。(本报资料照片)
此次《原住民身分法》三读修正的修法动力,来自于去年的3件宪法法庭违宪判决。当时包括原住民「乐桃‧来有」、「梧梅‧来有」以及「吴若韶」都提起诉愿,希望不要让「原汉通婚」的下一代「身分绑姓氏」,失去自己的原住民认同。
现行《原住民身分法》规定,原汉通婚的子女如果想要取得原住民身分,只能跟着有原住民身分的父或母的「汉姓」,或是「原住民传统名字的汉字音译」。问题是,原住民并没有「姓氏」的概念,而是采用祖先流传的名字。
去年宪法法庭言词辩论时,律师就指出,原住民没有姓氏,却要用姓氏来决定原住民身分,且不管跟父姓或母姓,都是汉人的姓氏,跟原住民并没有关系,这对原住民来说就是反传统、反文化。
律师指出,为何客家人跟闽南人结婚,子女可以有两者身分;可是非原住民与原住民结婚的时候,这个规则就转弯,子女必须要从原住民的父或母的姓,否则就不能取得原住民身分,这种割裂是来自于国家的干预。
对于此次修法,原民会综合规划处专委曾兴中补充说,过去规定3种可以抛弃原住民身分的要件,包括跟非原住民结婚、被非原住民收养,或成年后依本人意愿放弃原住民身分。前两者若是离婚或终止收养都可回复原住民身分,但第3种就回不去了,为让原住民有再多一次思考的机会,此次通案办理。
过去也还有原住民为了考试,会先取得原民身分,考试完又放弃的案例。但现在有原住民立委等人以身作则,目前取回原住民传统名字人数增多,到去年为止至少3万多人,作为原住民身分的认同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