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分證名字可單列羅馬拼音 原民:中文名字不屬於我

台北高等行政法院昨判决认定,户政事务所应准予原民单独以罗马拼音文字登记身分证姓名。原住民族政策协会理事长陈旻园认为,过去要求原民用汉字登记族名,是「华语霸权的思维」,让民众透过身分证认识并熟悉原民罗马拼音名字,可视为「双语教育的开始」。也提起诉讼的原住民立委候选人Savungaz Valincinan则表示,请内政部不要再浪费司法资源上诉,「现在让社会一起进步。」

根据内政部规定,原住民族恢复传统姓名登记身分证件时,只有三种选择—用汉名并列族语拼音、单列汉字音译族名,以及汉字音译族名并列族语拼音。但不得单独列出罗马拼音的原住民名字,等于原民必须先将族名音译成汉字才能登记身分证。2021年,包括Savungaz Valincinan在内的七名原民族青年批违宪各自提起行政诉讼,提起人之一Bawtu Payen 昨迎来首场胜诉。

陈旻园指出,多年来原民皆采罗马拼音命名,硬要「音译」成汉字,会出现译文「望文生义」的困扰,还有原民族人故意译成各种怪字以示抗议。

以原民会主委夷将·拔路儿为例,族名是Icyang Parod。Icyang 音译成「夷将」,「夷」字在中文会让人联想到「蛮夷」的「夷」。他是阿美族人,阿美族的族名为「个人名+母名/父名」,Icyang是夷将的名字,Parod是夷将父亲的名字。但译成中文后,很多人都称原民会主委「夷将先生」。事实上,阿美族根本没有「姓」的概念。

Savungaz Valincinan也说,她身分证件上登记「撒丰安.瓦林及那」,很多人都称她「撒小姐」。但她是布农族人,布农族是「个人名+ 氏族名」,她根本不姓「撒」。布农族的氏族名会随着部落的分系一路加下去,有布农族人的传统名字可以长到几十字,「一个布农族人的名字就等于一部地志」,但译成中文后只剩下长度。

「当我签中文名字时,我总觉得这个名字不属于我。」Savungaz Valincinan说,过去原民提出抗议时,内政部总会以造成社会困扰、行政系统无法容纳非中文输入等理由搪塞。但鲑鱼吃到饱改名风波发生后,「为什么鲑鱼名字就不会造成困扰?」行政系统的修正,「数位部难道不能解决?」她认为内政部迟不解决的原因,完全是因为「华语霸权」作祟。

陈旻园则说,台湾推行「双语教育」,让原民身分证件可单列罗马拼音名字就是非常实际的「双语教育」,让台湾民众从小便理解、包容另一个族群的文字与文化。Savungaz Valincinan说,很多人无法准确念出她的族名,「没关系,让我教你念」。不能等到社会取得共识再修改法令,「法律不改、行政系统不改,人民就不会学习不熟悉的事情。」

泰雅族人Bawtu Payen申请单独以罗马拼音族名登记为身分证姓名,被户政事务所拒绝,他提行政诉讼,台北高等行政法院判户政事务所败诉。本报资料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