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礁村芦塘社 引入「乡村振兴」、「社区营造」闽台理念

小小导览员培训时,小学生带着笔记随时纪录要点。(图/海峡城乡发展基金会提供)

大陆在2018年提出国家级《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同年,厦门市海沧区青礁村芦塘社即因2017年「最美街道」而被选为乡村振兴试点,从宗祠改为书院建立「4点钟学校」,到新时代文明青年工作站成立,芦塘社成为各地取经仿效的重要据点。

「4点钟学校」类似课后安亲班,大陆的小学生下午3点多就放学,对双薪家庭来说,城郊地区很难有合乎需求的安亲班。如果交给祖父母,往往放任孩子自流。当时进驻的台湾青年,根据居民需求创设了「4点钟学校」,马上获得认同。

紧接着,宗祠前方的荒地逐步被整理。过程中,就像台湾一样,先取得地主同意,并获得村民认同,将荒地与池塘打造得像公园,优化之后,很快成为村民聚集游憩场所,信心逐步建立起来。

在鼓励村民共同投入时,高年级小学生也被重点培养,以「芦塘小主人」培育小朋友们认识家乡的能力,深化他们对土地的认同。

小学生培根计划,让小朋友们从小认识自己的家乡,对乡土产生认同。(图/海峡城乡发展基金会提供)

之后在每年上万人次的参观人潮中,这批小小导览员发挥很大作用。许多参访者在之后的座谈中都表示,很惊讶看到小学生可以对自己家乡风土人情这么了解。

随着时代与法令修正,海峡城乡发展基金会适时成立,结合闽台两地青年,把大陆的「乡村振兴」与台湾「社区营造」理念结合,找出在地特色,唤起民众对乡土的感情,「造人、造物、培力、陪伴」,渐让村民自主发展出芦塘特色。

因为城镇化发展,人口高度往都市集中。大陆许多城市周边地带的农村,不似边陲地带的空洞化,反而因移居人口进入、土地价值暴涨等等,产生新的课题。

海峡城乡发展基金会在厦门海沧区落地生根,将大陆的乡村振兴与台湾的社区营造结合。(图/海峡城乡发展基金会提供)

大陆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就强调,农村现代化绝不是照搬城市现代化,而是要构建新型态的乡村产业体系,加速农村基础建设与公共服务。

这其中有部分是公部门的责任,海峡城乡发展基金会则是在社造的过程中,纠合农村村民的力量,共同发力来完善其中的软体(人心)。从在地青年辅导到家庭主妇发挥力量,芦塘社村民的热情被激发起来。

小学生在芦塘书院前讲解闽南建筑的砖瓦之美。(图/海峡城乡发展基金会提供)

芦塘社得天独厚,地理位置离厦门市中心不远,过去几百年又有丰富的文史积淀,从华侨文化、海丝文化到耕读文化,结合乡村振兴、社区营造,创建极具特色的乡村故事。

现在的芦塘社,一年要接待上万人次海内外同胞,不只是其他各省的取经示范点,也是台湾和其他侨胞的参访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