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风险浪潮下 台资银行海外版图迁徙中

随着台厂供应链的多元分流布局,国银与更多国家资金往来更加密切,等同扩大金融服务业的经济腹地,提供其发展的新契机。(本报资料照片)

台湾银行家第165期:Derisk浪潮下 台资银行海外版图迁徙中(台湾金融研训院)

随着台厂供应链的多元分流布局,国银与更多国家资金往来更加密切,等同扩大金融服务业的经济腹地,提供其发展的新契机,相信抓住「去风险De-risk」的思维,国银海外版图也将更宽广。

七大工业国组织(G7)公报曾多次提到「去风险De-risk」,认知经济韧性需要去风险和多元化,在此浪潮下,主要国家推动供应链在地化、区域化及多元化发展,重新调整全球化脚步,并重塑各国贸易及投资结构,形成内涵有所转变的新全球化,央行总裁杨金龙观察台厂供应链多元分流布局,一方面扩大台湾经济腹地,另一方面降低高度集中于中国生产的风险,就金融业而言,台湾不同于香港及新加坡金融中心均有明确的经济腹地,其经济发展以台商在国内或者全球布局,经济腹地较为分散,银行必须扩大全球布局,台资银行将加紧脚步,「钱」进新供应链,还可透过外汇指定银行(DBU)与国际金融业务分行(OBU)相辅相成,成为台商贸易结算及资金调度中心,国际版图越扩越大!

台资银行前进海外历史很悠久,翻开这页历史,可看到一路走来荜路蓝缕,1979年美国跟中国建交,退出联合国的台湾在国际地位处境艰困,但银行业者为了服务台商企业,想尽办法前进海外设点,这也就是银行拓展海外市场的原点。

70年代左右,当时伦敦是国际主要航运、证券、保险、大宗物资的交易中心,同时也是世界最大的金融中心与欧元金融核心所在地,当时台湾政府期望在欧洲伦敦能有一个据点,曾指派中国国际商业银行(兆丰银行的前身),向英国政府提出申请,却因为中国的打压而铩羽,无法设立,经历10年的摸索,第一银行才突破困境在伦敦设分行,肩负着搜集国际重要金融资讯以及金流助台商发展等重责大任,为外交系统贡献一分心力。

当时在欧洲市场拓展耗费心力,担任第一银行伦敦分行的首任经理黄天麟曾在其回忆录写到,最困难的就是当时英格兰银行高层问他,「要如何证明一银在伦敦是必须的,对方认为否则无法说服北京让台湾银行进军伦敦。」中间的辛酸过程无法言喻。

90年代后,美国纽约金融重镇崛起,台资银行也前进美国,初期也同样面临相当多的考验,因美国的银行业是受政府严格监督管制的行业,为了维护社会安定和保护大众权益,制定了非常多的法案以规范银行业务范围,例如有「社区再投资法案」,要求银行从当地取得多少就要给当地政府对等的回馈,还得让美国的银行局以及联准会(Fed)面试,这些困难让许多台资银行望而却步。

不止如此,就算台资银行前进美国后,然而当地对于银行有很严格的监管,让许多银行感受到在美国经营不易,2016年兆丰还曾因反洗钱相关问题被巨额罚款,然而这个震撼教育也让所有的台资银行学习于海外市场得更注意金融监理单位,且要更重视其法遵文化。在海外所历练的历史轨迹对台资银行来说,都是珍贵的。

时光滚轮来到2010年6月,两岸签署ECFA,台资银行陆续西进找机会,首批获准赴中国设立分行的本国银行有土银、合库、彰银、一银、国泰世华等,初期虽然看似颇有「钱景」,然而子行或分行在当地规模与营运据点偏少,吸收人民币存款能力本就不足,使资金成本高于中资银行,台资银行无多大竞争力,甚至中国当地企业的财报签核系统不够完善,纷纷爆出债务违约,台资银行也有相当多踩雷的经验,不过这些风险警讯,也让台资银行下定决心迅速减少中国、香港的曝险金额。

2018年美国开始反思所谓「全球化」的意涵,美国总统川普更率先发动美中贸易战,加上COVID-19疫情及乌俄战争,促使世界大国重视自身国家的经济安全与韧性,主要国家开始推动供应链在地化、区域化及多元化发展,重新调整全球化脚步,各国经贸关系及投资结构都「打掉重练」。

而台资企业观察到中国已不再是「世界的工厂、世界的市场」,其总经与金融情势不明,有不少台资企业纷纷移转供应链前进东协或者美国,台资银行也迅速移转阵地,朝东进或者南进,根据调查,有进行产线跨国移转之外销厂商,2020年至2022年移出产线的地区,8成为中国;扩充及新设产线的地区,分别以台湾及东协为主(各占60.8%、64.3%)。

包括全球供应链分流、朝在地化发展,对外直接投资趋于零碎化,其中,全球对中国投资趋缓,尤其以减少对中国半导体投资最为明显,东协同时为中国产业整合及美国策略联盟的伙伴,则吸引全球FDI(外商直接投资)的青睐。此外,伴随全球供应链重组,美国与中国彼此的贸易依赖程度下降,对东协的贸易往来则升温。 (全文请见9月号台湾银行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