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银行家/资金过剩+投资环境问题 保险业海外投资比重:台湾高达68%

▲唯有台湾改善投资环境、增加投资商品,才是吸引资金回流的关键。(图/记者季相儒摄)

文/苏伟华

台湾寿险业者受限于国内资金过剩以及投资环境不佳,因此将大部分资金转往海外投资,若能解决问题根源,引导资金回台投资,将有助于台湾金融业及经济的发展;另外,投资人保户也应该尽早矫正观念,回归保险精神,做正确的保险,寿险业的未来必然更可期待。

日本保险业海外投资比重只占其资金的21.6%,美国12%,韩国8.3%,中国大陆2%,他国保险公司可以在其国内找到投资标的,但台湾的寿险业者投资海外却高达68%,究竟是什么原因令台湾寿险业无法落实投资国内呢?

根究柢,根源在于资金过剩以及国内投资环境不佳,若能针对两大问题解决,从根本调整做起,化危机转机,包含观念、法规人才基础建设等等建置重新优化,台湾未来势必前途光明

Saving for raining days, but not for the future.

一位观察寿险业多年且忧心台湾金融业前景的相关从业者David直言,台湾从超额储蓄到资金过剩,这现象凸显出结构性问题。台湾人保有中国文化传统美德──储蓄,但相对看起来也是担忧,David进一步说明,存钱本质没有错,「但重点是saving for raining days, but not for the future」,这就是问题所在。

举例来说,钱应该是拿来投资专业学习、训练人才、培养健康生活、拓展人际脉络等等,或是对将来生活有愿景描绘的投入,不该只是被钱财奴役,然后放在银行或是寿险公司,David用「saving small, but loosing big opportunity」来形容,贴切的解释就是,钱放在银行好像得到很多,但是,实际上你失去的更多。

▲台湾民众喜爱储蓄,且习惯购买保本保单作为资产配置。(图/路透

回归保险精神 保障不可抗力事件

至于台湾人在理财投资时,通常首选保本型保险商品,David坦言,这也是很不寻常之行为,毕竟保户购买保险的精神,是为了保障不可预料事故,但我们看到许多关于保险商品的文宣,充斥着关于「保单累积财富、传承世代」,不然就是「尽享潜在保单红利派发」之类的广告行销

甚至熟识的保险员也会提到:「缴费20年还可以保本顺便保障一辈子」,或是「不只保障一辈子,期满还把保费退还给你」。话术之丰富,吸引不少国人纷纷将资金配置投入储蓄性质保单,也造就平均国人每人有2.5张保单,渗透率之高堪称变形的台湾奇迹

回到保险的基本精神,在保险法第一条即载明,保险的意义在于保障不可预料或是不可抗力的事故。已经说明保障的是不可抗力,而非储蓄或投资,换句话说,这些事故不见得会发生,但有发生的风险,透过保险可以管理可能遭遇的风险。

保险不等于金融投资

David以自己亲身经验来说明,家中长辈生病让他体验到,保障不可预料或是不可抗力之事故的重要性,也更懂得针对自身需求去规划保险配置,毕竟「insurance ≠ financial investment」,简单来说,保险不等于金融投资,它仅仅只是配置的一种,但不能透过保险来达到理财的功能。

对照一般人,若有寿险需求,应该买的是低保费且高保障的「定期寿险」,而不是高保费却低保障的「终身寿险」,当然也不是更高保费,却更低保障的还本型终身寿险。这样一个观念导正,需要全民更有智慧去面对与学习。

最后谈到投资海外部位过高的问题,David认为这问题必须回到根源,关键在于投资部位的风险管理好坏与否,如果只是规范上限或者仅能购买投资级以上的产品,恐怕失去资产配置的多元性

David认为这反而是台湾的机会,因为如果台湾有好的专业人才,可以进行优化投资理财配置,同时兼顾风险的可控管及收益之多元性,或许可以投资比投资级以下的商品配置,例如BBB-,重点是分析人员能否有观点及角度,同时确认投资级以下商品配置的潜力分析与风险管理。

一位从业人员的观察与分析,提醒所有金融业者,有时候危机就是转机,虽然看起来国内寿险投资海外比重过高,但若趁势培养国际投资人才,规划出适合资产配置,把全球资金导入国内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若能搭配国内地方产业发展,当地方基础建设增加后,中央发债的机会亦增加寿险业投资的管道,不只把钱留在台湾,同时也把原本都市工作的人导回家乡,对于地方创生也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