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风险论 陆学者:美脱钩论破产后产物

热门话题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研究员董春岭近期在大陆《环球时报》撰文指出,近来「去风险」一词被美西方频繁提及,成为阐释对中政策的关键概念。但这一概念实际上是「脱钩论」彻底失败的产物,随后又逐渐演变成美国持续鼓噪「中国威胁论」、推动对中遏制战略的新「遮羞布」和「铺路石」,危害性不容小觑。

董春岭表示,「去风险论」出现的背后是「脱钩论」的破产。在全球化时代,寻求与全球头号制造业大国「脱钩」无论理论还是实践都是「不可能的任务」。美国政府的「脱钩」政策不仅遭遇大型美企在内越来越多企业抵制,也遭遇越来越多盟友伙伴反对。欧洲最初使用「去风险」概念就是认识到「脱钩」不可能,进而想「去风险而不脱钩」,在配合美国战略需求与继续收获对中经贸合作红利之间寻找新的「平衡点」。

面对大选、国内资本和外交等多重压力,美国政府也不得不接过这一概念,「脱钩论」正以不了了之状态告终,被扫进历史垃圾堆。

董春岭称,美国「去风险论」本质还是「中国威胁论」的延展。按美国的中国问题学者格维茨理解,「去风险」听起来「更温和,更容易实现,有更大的政策模糊空间」,「能够以降低国家安全风险之名,把美国想要对中采取的所有行动都纳入进来」。

在美国始终将中国视为「头号战略竞争对手」并以全政府之力遏压中国大背景下,美国政客口中的「去风险」实质上成为「去中国化」。中国参与全球经济分工合作被视为「风险源」;中国涉身其中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环节被视为「风险点」;中国有望实现技术突破和能力跃升的关键科技领域被视为「去风险」的重点领域;对中出口管制、经济制裁、国家安全审查、长臂管辖等则成为美方「去风险」的惯常手段。

董春岭强调,「国家安全」概念显然被滥用、「中国威胁」被泛化、将中国塑造成「风险」,正成为美国掩盖自身霸权本性、离间中国与广大开发中国家关系、推动对中「新冷战」的核心手段。其中危险之处在于,「去风险」这一概念更具欺骗性和煽动性,让遏中战略变得更精细、更隐蔽、更顺畅。

当前美国正试图与国内各界、欧洲加强基于「去风险」概念认知协调。也就是说,对中「去风险」正成为美国政府重塑国内国际对中认知、弱化中美合作民间基础、强化美国与盟友伙伴战略合作、协调推动「一体化威慑」的重要手段,这给不确定、不稳定的世界带来全新的安全风险,值得警惕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