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大学生,正在成为现实

20年前,教育部决定将高考提前一个月,固定在每年6月的7、8日,不仅是避开了酷暑,可能也是为了讨一个好彩头--678的谐音为“录取吧”。

20年后的今天,在各方的努力之下,这个好彩头已经接近现实。

大学招生人数与适龄考生之间的差距正在消失。2004年,全国大学的招生人数仅为447万人,而当年的适龄考生却有2393万人,如此算下来有81%的考生无法录取。

而去年,全国大学招生人数为1015万人,适龄考生为1593万人,无法录取的比例降低至36%。

而据传言称,今年的出生人口可能会不到800万,这就有了一种说法:

“现在生娃就是抄底,以后孩子高考上大学会非常宽松。”

但这也未必正确,事实上,高考的录取率远超中考,这一方面是计算口径的原因,由于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原因,中考录取率是根据招生人数/对应年份出生人口计算得出,而高考录取率是通过招生人数/报名高考人数得出。

因此,能够参加高考的学生本身就是通过一次选拔后的“佼佼者”。

上大学宽松这事,也只能说有大学能上很简单,考上一所名牌学府依旧很困难。毕竟考生数量的绝对值是在增长,但名牌学府的数量和招生人数却很难再有提升。

另一边,自2019年开始,高中的招生数量已经低于大学的招生数量,等于说大学有足够的招生名额去容纳所有高中生。

拉低实际录取率最大的因素,是复读人数的增长,从而导致大量院校的招人名额并未完全招满。

对不同个体而言,复读的原因很复杂,但如果硬要我猜一个理由:

还是太卷了。

当然,学习改变命运,预祝各位考生前程似锦。

作者:严张攀制图:疏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