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全会延迟召开 学者:中共高层决策模式改变

国立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曾伟峰。(资料照/陈冠宇摄)

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推迟至今年7月召开,政大国关中心助理研究员曾伟峰向本报分析,这显示中共整体决策模式改变的「常态」;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阐明经济决策,因此三中全会的延迟,更可能是为了配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的个人日程表,以及其对会议的要求所致。

三中全会大多聚焦于重大经济方针,因此外界有分析认为,大陆经济复苏不如预期,加上中共领导层未对经济政策进行定调,会议因而延宕;甚至各种阴谋论不胫而走。

曾伟峰不认同阴谋论说法,他向本报分析,三中全会的延迟,显示两项重要因素,一是中共高层决策模式的改变,二是习近平个人偏好的影响变大。

曾伟峰观察到,中共二十大之后,中共开会频次很大程度上是配合习近平个人的日程表;习近平如果没空或出访,「某个会不开是很正常的」。他举例,约一个月召开一次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在2023年5月习近平赴雄安新区考察之下就未召开,不过随后6月的政治局会议即讨论雄安新区,大陆国务院也接续开国常会讨论该议题。

曾伟峰指出,在过去,相关会议的固定召开,有利于集体领导班子之间对于议题进行讨论、酝酿,以及彼此角力、最后产出决策。如今中共内部的权力与决策过程以习近平为主,在由上至下的决策流程中,开会更像在制度上过个水。

也因此,曾伟峰认为,习近平若没空开会,可能就会先搁置。甚至,在应该要开会时,领导层谈一谈就好,未必需要马上召开这些制式会议处理。在此之下,未来相关会议可能多少会出现「赶进度」的状况,例如开完三中全会马上接着开四中全会等。

谈及习近平日程(议程)中的优先顺序,曾伟峰认为,第一仍是如何突破当前经济困境、带动经济再起。第二是党建工作,持续推动反腐,代表习近平还是不满意当前的腐败状况及懒政怠政问题。接着,偶尔进入习近平视野里的,就是排第三的对外关系、尤其是中美关系;其后才是军事、两岸、环保生态等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