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者:川普改变美中交往「范式」 对台政策最重要遗产

美国总统川普即将下台,他留下的政治遗产也开始受到讨论。(图/推特@realDonaldTrump)

随着2020年步入尾声,美国总统当选人拜登正在紧锣密鼓准备新政府的交接工作,而在川普政府即将下台之前,美国印太司令部海军少将低调访台,美台也举办首次的经济繁荣伙伴对话美国之音3日引据观察人士指出,川普总统在对台政策上最重要的政治遗产,就是改变数十年来的美中交往政策的范式,将台湾视为美国的重要伙伴,而不再是台海的麻烦制造者

自年初民进党籍蔡英文总统以高票赢得连任、多位美国高官公开发表祝贺蔡英文连任讲话以来,美台关系在2020年快速发展,随后台湾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的出色防疫表现得到美国的赞许,华盛顿开始与台北合作推动「台湾模式」的民主抗疫,川普政府多次公开表态强力支持台湾参与世界卫生大会(WHA)。

与此同时,中国不断以军机侵扰台湾空域,加大对台湾的军事、外交和经济压力,国会议员也提出《台湾防卫法》、《防止台湾遭侵略法》、《台湾关系加强法》等多个支持台湾的法案,美国军舰几乎每个月通过台湾海峡,当局也批准多项对台军售,加强台湾自我防卫能力。

此外,卫生部长阿扎尔8月访台,成为美国自1979年以来访台的最高层级内阁部长,之后副国务卿柯拉克访台,到最近的经济繁荣伙伴对话及印太司令部情报处处长、海军少将史达曼访台,将双边关系在岁末前推到新高点,这些举措也被视为是川普政府下台前持续强化美台关系的作为,或许可形塑拜登政府未来四年处理台湾议题的基调。

据美国之音报导,对于美台关系为何能在川普任内持续有向上发展的轨迹,「美国台湾观测站」(US-Taiwan Watch)网站共同编辑陈方隅说,这是因为川普「改变了美国与中国的『交往政策』(engagement policy)」,他认为这也是川普对台政策最重要的政治遗产。

陈方隅在接受美国之音采访时说,由于过去四十年来美国在与中国发展关系时总是以交往政策为优先,因此与台湾的关系只能在「台面下」低调进行,但川普政府「完完全全扭转了过去40年来交往政策的思维」,改变了原先以为与中国交往可以促进中国自由化与民主化的想法。

他说,川普上任后与中国展开各种互动,但是从2018年中期开始,包括白宫国安会议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和国防部的《印太战略》报告,都开始对中国采取更强硬的立场,这种立场也得到美国自由派主流媒体的认同,即使拜登上台后或许做一些扭转,但已经不可能再回到过去。

「在过去那样的交往政策底下,台湾会被视为是一个麻烦制造者或是中美关系的一个障碍,但现在大家不这么认为了。也就是说,以前大家谈台湾一定是放到中国政策底下来谈,可是现在会觉得中国本身就是一个问题,而台湾是美国的盟友。这样的概念其实对台湾来说是一个很有利的发展,」陈方隅说。

他说,就算拜登上台后他的团队想要回到过去「建制派」的做法,他们也不会再认为台湾应该像过去一样安静、低调,或觉得台湾不重要,因为现多数人对中国的观感都已经改变,美国对中国的态度也和以往完全不同了。

纽约艾德菲大学政治学教授王维正在接受美国之音采访时,也提到交往政策作为一个「范式」(paradigm),在川普总统上台后有了明显的改变。他说,「川普是美国过去8任总统中第一位采取目光清晰的现实主义(clear eye realism)政策的总统,可能有人会批评他是做生意出身的总统,什么都是漫天叫价,就地还钱,但我觉得不是。」

王维正说,川普的许多国安、外交顾问和策士都希望对美国数十年来的对华政策基本反思,过去几年美国学术界和政界精英对于已行之40年的交往政策都有很大的怀疑,这一方面也涉及习近平的野心在世人眼前展开,而白宫最近发表的中国政策讲话文集,本身就是一个「非常不寻常」的举动。

「因为一个政策要改变之前,一定要有一个基本思想的改变,这个基本思想的改变一定是奠基在学术上所讲的,一个典范的改变(paradigm shift)。我觉得川普最后对中台最大的贡献,他可能最后会被归功于是促进这样的一个典范改变的总统,」王维正说。

Paradigm shift也译为「典范转移」,又称「范式转移」或「思角转向」,这个名词最早出现于美国科学史及科学哲学家汤玛斯孔恩的代表作之一《科学革命的结构》(1962年)。这个名词用来描述在科学范畴里,一种在基本理论上从根本假设的改变。这种改变,后来亦应用于各种其他学科方面的巨大转变。

王维正进一步解释说,一个paradigm是被尊奉为几乎像圣经般、什么都用它来解释的、非常具有支配性的思维,「它到破产的前一天都是paradigm,但你会发现有越来越多现象它无法解释。当它无法解释的案例要比它能够解释的案例多很多的时候,这个paradigm就没有用,必须要一个新的范式来更替。」

王维正认为,美中之间过去40年来的交往政策就是一个「范式」,但这个范式的改变并不是说,已经用了40年的范式今天不用,明天就会有一个完整的、一致性的范式来取代它。

「就像冷战快要结束的时候,冷战结束的前一天我们都觉得苏联是非常强大的,两极的对抗会永远持续下去,可是苏联一下就解体了,我们一直都找不到新的范式来解释国际关系。那美中台关系在这个交往政策的范式结束后,我们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或许是一段短的时间,才能营造出一个新的范式来取代过去的范式。」

在美国新旧政府交替之际,美国之音最近在史汀生中心一场有关台湾的视讯讨论中问三位与会学者,川普在对台政策上留下的永久性政治遗产为何,以及对拜登将如何处理台湾议题的看法。

埃莉诺.阿尔伯特(Eleanor Albert)是乔治华盛顿大学国际安全与冲突研究中心的政治学者。她说,川普政府最大的成就是为美台关系注入新的能量,但她不确定那些「将实质与象征意义之间的界线搅乱」的做法是否正确,有时候政策意图不一定与其效果相称,不仅对美中关系造成影响,还让美国在台湾的伙伴认为台湾是「被用来对付北京的工具」,因此拜登上台后最重要的工作,便是厘清台湾在美国的亚洲政策处于何种地位

不过阿尔伯特也说,她不预期拜登在台湾议题上会有重大改变,例如防务关系会持续,只是做法和风格可能会有所不同,像是在军事训练合作前发表讲话,或是售台武器的性质和数量,但那并非只是反映出美方的做法改变,也可能是台湾对防卫需求重新评估的结果。在经济领域上,阿尔伯特认为拜登应该会延续美台经济繁荣伙伴对话的讨论。

日本东京大学跨学科信息研究所博士生陈思桦(Emily Chen)说,美国菁英界对台湾的安全防卫和民主人权有非常牢固的支持,川普政府最重要的政治遗产就是在其任内建立了让美台交往得以持续的机制,例如军售的常态化及支持台湾的立法,「这些机制也让美台关系的未来发展更具可预测性」,对美台双方都有好处。

史汀生中心东亚项目研究员帕米拉.甘迺迪(Pamela Kennedy)表示,美台关系最好的部分就是「过去四年来一直维持正面发展轨道」,让彼此的交往及人民之间的交流得以深化。

不过她也认为,有时后川普政府的做法「不够优雅」,没有注意到微妙的细节或没有把台湾的民主和经济利益置于最佳地位,未来拜登政府可以做出改善,让台湾不会认为自己是美国在印太布局的一个「小卒子」,因为台湾对美国和全世界都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