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寨期刊”的亿元论文生意被查,学术之路为何如此荒唐

极目新闻评论员 文清蔓

已经注销的期刊被不法分子冒用,用来征稿;作者不仅能收到纸质版期刊,还能在某知名期刊网站查到自己的文章。这种操作如何完成?

近日,湖北省荆门市掇刀区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审理了一起非法经营期刊案。此案跨河南、云南、河北、安徽、北京5省(市),涉及论文编、印、发、挂网全流程环节。短短一两年内,数以万计的作者在被告人伪造的30余种、3000余本假冒期刊上发表了3万多篇文章,涉案金额高达1.5亿元。(据10月9日中国青年报)

刊文公司的假印章(图源:中国青年报)

“代发论文”的小广告,相信很多人都见过。然而,与职称、荣誉、晋升挂钩的论文,可以代发吗?可以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吗?在学术的殿堂中,论文本应是智慧的结晶、研究的成果,是推动知识进步的重要力量。然而被曝光的“山寨期刊”亿元论文生意,让人大跌眼镜,严重侵蚀着学术的纯洁性与严肃性,严重亵渎着学术界的公平公正。一旦任由虚假论文的存在占据了学术资源,使得真正有价值的研究成果难以得到充分的展示和推广,不仅会浪费社会资源,也会阻碍学术领域的创新和发展。

从湖北荆门警方破获的这起案件来看,“山寨期刊”已然形成了一条完整且猖獗的产业链。从征稿、组稿到印刷,再到挂网,每一个环节都被不法分子精心设计与操控。一些不法公司通过网络广告大肆宣传“论文代发”服务,利用人们急于发表论文的心理,编织出一个看似正规、实则虚假的“一条龙服务”。从国家新闻出版署官网上获取了30余种已注销版或非汉语版,以及不常见期刊的刊号、主办单位等信息,制作精美的假期刊,甚至伪造公章发放录用通知,借助某知名期刊网站收录文章成为“品牌背书”,让不少人误以为自己的论文真的能够在正规期刊上发表,而与知名期刊数据库工作人员的勾结,更是让这些虚假论文能够在网络上查到,进一步增加了其迷惑性和欺骗性。

“论文代发”和“山寨期刊”严重违背了学术诚信原则,使学术研究失去了其应有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虚假的学术成果如果大行其道,势必会助长更多学术不端的行为。在学术圈中,声誉是至关重要的,一旦失去,很难重新建立。对于妄想代发论文的人来说,试图走捷径,通过“山寨期刊”或“论文代发”获得所谓“成果”,一旦被发现,将面临严重的学术声誉扫地的后果。对于依靠虚假论文获得学位、职称或其他职业机会的人来说,一旦真相被揭露,他们可能会被撤销学位、降职甚至被开除。

学术容不得注水。坚守学术道德底线,摒弃投机取巧,需要监管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需要期刊数据库等相关平台要加强内部管理,严格审核上传的论文,防止内部人员与不法分子勾结,确保数据库的真实性和权威性。同时,各大高校、科研机构以及用人单位也应加强对学术成果的审核,不仅要关注论文是否发表,更要关注论文的质量和真实性,才能从源头上杜绝虚假论文的出现。

(来源:极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