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残退伍军人运动 催生帕运会

残障运动已经有超过百年历史,第1个听障运动俱乐部1888年成立于德国柏林。然而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广泛推广,当时的目的是帮助在战争期间受伤的众多老兵平民

根据帕拉林匹克运动会(Paralympics)官网,古特曼医师1944年应英国政府要求,在史托克曼戴维尔医院(Stoke Mandeville hospital)开设脊髓损伤中心,复健运动发展成消遣性质的运动后,最后催生出竞技性运动。

1948年7月29日伦敦奥运开幕当天,古特曼医师首度筹办专属残疾运动员赛事史托克曼戴维尔运动会(Stoke Mandeville Games),成为帕运历史的里程碑,当时有16名受伤的军人妇女参与射箭比赛荷兰退伍军人1952年加入参赛后,国际史托克曼戴维尔运动联谊会(ISMGF)应运而生。

这些运动赛事催生了帕拉林匹克运动会,第1届帕运1960年在义大利罗马登场,吸引来自23个国家的400名选手参赛,自当时起,每4年举行1次帕运瑞典1976年举办第1届冬季帕运,与夏季赛事一样,都是4年举行1次。

由于国际帕拉林匹克委员会(IPC)和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IOC)达成协议,自1988年汉城奥运和1992年阿尔贝维尔冬奥以来,帕运与奥运在同一城市举行并使用相同场馆

国际脑性麻痹运动与休闲协会(CPISRA)、国际盲人运动协会(IBSA)、国际史托克曼戴维尔运动联谊会和国际残障运动组织(ISOD)4大国际组织,于1982年联合成立国际残障运动协调委员会(ICC)。

国际听障运动总会(CISS)和国际智障者运动协会(INAS-FID)1986年同时加入ICC,不过国际听障运动总会仍保有自己的组织。

ICC欲成立1个具国家和区域代表的新组织,最终于1989年9月22日在德国杜塞道夫(Dusseldorf)成立非营利组织国际帕拉林匹克委员会,作为国际残奥运动(Paralympic Movement)的全球性管理机构

帕拉林匹克运动会的Para在希腊文中是旁边或并排的意思意指帕运的地位与奥运平行两者同时存在。(译者中央社刘文瑜)105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