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试行饮料分级, 是否推动国内饮料竞争格局的新蓝图

由于大众对健康的关注度不断提升,健康的饮料成为人们选购时的重要关注点。近两年“0糖、0脂、0卡”的饮料产品在市场中发展火热,不少饮料品牌纷纷推出具备相关卖点的产品。

近日,上海市正式启动了全国饮料“营养选择”分级标识试点项目,旨在通过直观的标识帮助公众了解饮料的营养成分,并引导消费者更加明智地选择健康饮品,具备一定的积极意义。而由于其只有四个维度,所以对有些产品来说可能会被“误判”。

Section 1

上海试行饮料分级

继去年6月新加坡饮料分级规定之后,国内市场也迎来饮料分级制。近日,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启动“首批营养健康指导试点项目”,其中包括饮料“营养选择”分级标识试点,可以反映饮料中的糖、脂肪等含量,并通过图形方式,更加清晰的了解饮料的营养情况。

据了解,该分级标识根据饮料中的“非乳源性糖”、“饱和脂肪”、“反式脂肪”和“非糖甜味剂”四种关键成分的含量来评定等级,等级由高到低划分为A、B、C、D四级,其推荐程度随等级降低而逐步递减。

A、B、C、D四级中非乳源性糖含量分别为≤0.5g/100ml、0.5-5g/100ml、5-11.5g/100ml、≥11.5g/100ml;A级饱和脂肪含量分别为≤0.75g/100ml、B、C级为0.75-2.5g/100ml、D级为≥2.5g/100ml;反式脂肪含量A、B级为≤0.3g/100ml,C、D级为>0.3g/100ml;A级明确标明不使用非糖味甜味剂,比如赤藓糖醇、阿斯巴甜、安赛蜜等常见的代糖以及甜味剂。

其中非乳源性糖的界限值,0.5g/100ml是我国现行预包装食品国标(GB 28050-2011)里规定可以声称“无糖”的界限,5g/100ml是国标里规定可以声称“低糖”的界限。11.5是膳食指南中对高糖的分界。反式脂肪的要求也是现行国标里规定可以声称不含反式脂肪酸的界限。

继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合理膳食行动后,近年来国家卫健委又发布了预包装食品、餐饮食品应为消费者提供营养标识等要求,并要求食堂餐厅自制饮品应标注有糖或无糖,标注含糖量等,虽然这些目前并不是强制标准,也能够体现出国家对于健康饮食的重视程度。

虽然目前“饮料营养分级”只是选择了新茶饮行业的几家企业试行,但也显示出了市场对饮料生产企业有着更高的要求,激励其生产更加健康的饮品。

Section 2

饮料“控糖减糖”时代加速到来?

当前,饮品行业内“健康化”已经成为大势所趋,控糖、减糖的消费趋势几年前就已开始凸显。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成人和儿童糖摄入量指南》中提到限制游离糖的摄入,无论成人还是儿童,都建议把游离糖的摄入量控制在每天总能量摄入的10%以下,最好能进一步限制在5%以下。

而白砂糖作为普通饮料配料表中排名靠前的成分,是众多饮料不可或缺的原料之一,因此,饮料行业内“0糖、0脂、0卡”等概念成为不少饮料品牌的卖点,以应对市场低糖、减糖的健康需求。比如元气森林的无糖气泡水、可口可乐旗下推出的的零糖雪碧、零糖可乐等等。相关数据显示,中国无糖饮料行业市场规模预计2023-2027年将持续增长,有望达到748.9亿元。

从市场发展来看,先是政策提出减糖控糖的要求,自2017年至今国家先后发布《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方案(2017-2025年)》、《健康口腔行动方案(2019-2025年)》、《健康中国行动(2019-2050年)》等政策。然后众多企业自行推出无糖产品,除了专门的无糖饮料外,可乐、冰红茶、健力宝等常见的饮料都推出了无糖款。如今,官方推出试行饮料分级,饮料行业”控糖减糖“时代加速到来。

市场中大部分无糖饮料为了保证产品口感会添加天然代糖逐渐取代人工甜味剂,但代糖实际上也并不与健康划等号,据了解,除了糖醇类,其他代糖的甜度都远超我们平时会吃到的蔗糖和果糖。如果长期吃代糖,可能会提高对甜味感知度的阈值,可能会进一步加深对代糖饮品的依赖性。

虽然现在大多数的研究和权威机构认为代糖对人体是无害的。但是长期服用代糖会不会对人体产生伤害,还没有定论。在此次推出试行饮料分级中,A级明确标明不使用非糖味甜味剂,就包括代糖,这也能够侧面反映出在饮料“控糖减糖”上代糖也需把控严格。

Section 3

部分健康饮料可能面临颠覆

新加坡2022年底启用的饮料分级系统是根据饮料中的含糖量和饱和脂肪量来划分,也是分为4个等级,A级代表含糖量和饱和脂肪量低,从A到D,健康情况依次降低。去年六月,对此前就已实施的饮料营养等级标签计划再次加强,从12月30日起,新加坡所有指定场所的鲜榨果汁、现泡饮料等都必须贴上营养等级标签。商家也必须在菜单上列出果冻、珍珠等饮料配料的含糖量。

新加坡的执行范围包括超市、冰柜还有饮料机中的饮料,而上海饮料营养分级试行范围都是新茶饮、咖啡行业的企业,包括霸王茶姬、奈雪的茶、快乐柠檬、杭州乐源、星巴克,并没有明确说明是否会推行到整个饮料市场,目前奈雪的茶上海部分零售端已经在瓶装饮料上标营养选择标识了,未来有可能会推广到饮料行业,如果全行业推广,可能会给饮料行业带来颠覆。

目前试行的饮料分级是从非乳源性糖、饱和脂肪、反式脂肪、非糖甜味剂四个维度来评判的,对于有些产品“并不公平”。比如牛奶里含有反式脂肪,纯的鲜榨果汁,糖分都在 5% 以上,很多还超过 11.5% ,因此评级可能会比较低,应该被归为 C 级或 D 级。像牛奶、酸奶、乳饮料以及名字听起来较为健康的饮料可能面临被颠覆的风险。尤其是像很多大型饮料企业,基本都有自己的大单品,对大单品占比重的企业可能不利好。

总的来说,上海饮料开始实施的饮料营养分级制度为行业发展提供了一个参考,这一举措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品牌升级创新产品及对健康消费具有引导意义,但“营养分级”并不是万能的,不能完全依赖其分级标识。

行业思考:近期,上海市正式启动了饮料“营养选择”分级标识试点项目,通过“非乳源性糖”、“饱和脂肪”、“反式脂肪”和“非糖甜味剂”四种关键成分的含量进行分级,可以更加直观的了解不同饮料的糖、脂肪等含量。从国家颁布相关政策、品牌推出相关产品再到官方推出试行饮料分级,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饮料行业在控糖、减糖上将迎来进一步发展,部分健康饮料可能会因此面临被颠覆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