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犹太人遗迹 独特历史记忆
1930年代,纳粹领袖希特勒开始在德国政坛崛起,逐步实施排斥甚至抓捕犹太人的政策,许多当地犹太人为了生命安全,不得不逃离。
当时欧美许多国家,或出于不愿意接纳太多难民影响自身,或是害怕德国的势力,因此纷纷对犹太人关上大门,上海成了许多犹太人逃避纳粹迫害的避风港,估计从1933年到二战结束,收留犹太难民3万多人。
根据凤凰周刊的文章「二战中犹太人的上海旅程」,这些犹太人能辗转来到上海而幸免于难,与中华民国外交部的同情、中华民国驻维也纳总领事何凤山无条件签发上海签证的义举、满洲国驻德公使馆及日本驻立陶宛领事经手的上万张过境签证有关,也与当年上海的租界地位及大国间复杂的利害考量有关。
当年上海犹太人聚会的「摩西大会堂」,如今就是「犹太难民纪念馆」的一部分。馆内记录了这些犹太人在上海生活的点滴,不少人表示,生活虽苦,甚至在日本占领上海阶段受到屈辱,但与当地中国居民的相处很和谐。
只是,向来不提「中华民国」4字的大陆官方,「全盘接收」了这段发生在中华民国时期的历史,直接称何凤山为「中国」的外交官,馆内一切说明都是「中国」,只有展出的证件上,还留有那抹不去的中华民国年份。年轻一代倘若不去思考,很容易误将这一切与当前中共政权相连结。
受到20世纪战乱影响,在中国大陆土地上,有一座纪念别国人苦难的「犹太难民纪念馆」,有纪念日本人残害中国人的「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但是至今仍没有纪念自己人折磨自己人的「文化大革命纪念馆」。
作家巴金生前的遗愿之一就是建立一座文革纪念馆,尽管大陆官方擡高了巴金地位,但这个遗愿并未实现,公开谈论甚至追究文革责任在大陆仍是禁忌。
对待苦难不该有区别。什么时候中国人能以反省及警惕的心参观文革博物馆,如同德国总统高克(Gauck)2016年3月访问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这将会是值得铭记的里程碑。106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