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筷历史三千年 上海将申遗
筷子是中国人自小熟悉的用餐工具,为了唤醒人们对筷箸文化的重视,上海筷箸文化促进会今年拟将筷箸习俗申请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
陆媒报导,上海民间民俗藏筷馆的馆长蓝翔表示,我国有文献记载的用筷历史至少三千多年。三千年来,一日三餐筷不离手,筷子是中国人最基本的生活文化,并形成一套礼仪和习俗。
原名为箸 后改为筷
筷子古时叫箸,起源可追溯到周代,《礼记》《荀子》《史记》都提到箸,在《韩非子》中还描写商纣王使用象牙箸进餐。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箸从竹声」点明筷子最常见以竹制成。箸会演变为筷,与古代江南水乡民俗讳言有关。民间行船时讳言「住」,意即不动,而船家行船也要吃饭,二者同音,索性改成「快」,取意快快行船。加上竹字头,筷字沿用至今。
别看大家天天用筷子,论起正确用法,也许一半人不懂。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郑土有教授,曾在课堂上测试。「有80%的学生不会正确使用筷子。」
两岸忌讳 大致相同
郑土有表示,把筷子用对了,筷子礼仪、餐桌文明,才能进一步延展。「筷子的形状暗合华夏文明信奉的天圆地方。筷子的使用是从外部夹取,不同于西方刀叉的侵入式,这又符合我们的中庸观念。」
两岸中国人用筷的忌讳大抵相同:不能使用长短不齐的筷子,不能以筷指人,不能用筷子敲击碗和盘子,不能将筷子插在饭上等等。
全球大约有18亿人使用筷子,日本、韩国与中国同属筷子饮食圈。但中国用筷习俗不同于邻邦,密码就是背后的文化。
上海筷箸文化促进会会长徐华龙说:「日本已在每年8月设立了筷子节,南韩也打算把筷子申请为他们的发明。若我们仍无动于衷,那未来一代对于筷子使用的习俗,无疑会更不知所措。」
小 灵 通
筷子
人类使用餐具大致分三种类别,大陆、台湾、日本、南北韩及新加坡、越南等东南亚国家,使用筷子,合计约18亿人口;欧美澳纽等国家用刀叉,印度及非洲等很多国家则徒手抓食物。
筷子首见于中国典籍记载是《礼记》。
相传正统筷子长度应为7寸6分,代表人有7情6欲;最早的筷子是圆柱或六棱柱,明朝以后定型为方头圆尾,相信是避免筷子滚动的改良。
日本至今使用圆头尖尾的短筷,一般是木制。南北韩使用扁筷,大部分是金属制。中国的筷子有木制、竹制、金属制,也有金、银、铜、象牙等材质,有乌木镶银或筷面刻字的工艺。
筷子的使用礼仪在各国大同小异,均不宜以筷指人、以筷直插饭碗中。韩国人则只用筷子夹菜,吃饭用汤匙,并不用筷拨饭入口。(洪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