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未演变成全面对抗 陆学者:中欧应在对话中明确关系边界
中共中央外办主任王毅(右), 7月14日在印度尼西亚雅加达会见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波瑞尔。(摘自新华社)
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波瑞尔12日至14日访中。针对中欧关系前景,大陆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欧盟莫内讲座教授丁纯表示,欧盟在面对自身经济衰退、俄乌冲突、全球治理等问题上显然离不开中国。中欧目前并未演变为全面战略对抗,但应在对话中明确双方关系的边界。
澎湃新闻报导,丁纯认为,随着恢复接触,双方的首要任务是确定在哪些领域存在误判或误解,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沟通。尽管中欧可能难以在一些问题上完全达成共识,但双方可以通过对话亮明自身观点、摸清对方「底牌」,明确双方关系中的边界,尝试达成一种双边的平衡。无论如何,对话永远比不接触或直接对抗好。
报导称,欧盟日前决定对中国电动汽车发起反补贴调查。此外,欧洲议会日前还以绝对多数票通过《反胁迫工具法案》,并称将对半导体、人工智慧、量子技术和生物技术四个领域与各成员国进行集体风险评估;外界普遍认为,欧盟此举有针对中国的意味。
丁纯直言,近年来欧盟对华政策中逐渐出现泛安全化、泛政治化的趋势,不仅提出「去风险化」的概念,同时推出一系列相应政策。但完全与中国「脱钩」并不符合欧盟自身利益,因此欧盟仍有意愿与中国进行积极沟通,并希望在与中国的互动中找寻内部的共识。
报导称,在中美博弈、新冠疫情、俄乌冲突等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欧盟对华认知近年来逐渐发生变化,使得中欧关系遭遇一定波折。在欧盟对华认知出现伙伴、竞争者、制度性对手等所谓「三重定位」。
丁纯认为,欧盟对华的最新定位并非「一时兴起」,而是长期反思的结果。欧盟逐渐发现,与中国相比,欧方在许多领域已不再具备竞争优势,因而开始建立一整套叙事,试图以「去风险」等表述占据道德制高点,为自身制定相应对华政策制造理由。
不过,丁纯也称,中欧关系受到整个国际局势的影响,是多方互动的结果,也因此是一个动态的进程。鉴于欧盟不可能实现对华彻底「脱钩」,「遏制」与合作并存将成为其对华策略的基本面。与美国相比,欧盟对华战略焦虑相对较弱,内部对华「去风险」立场也存在一定分歧,中欧目前并未演变为全面战略对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