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侯友宜怎能不面对台独课纲议题

旺报社评

侯友宜接受中天电视访问时,网友提问若当选总统,是否修「台独课纲」,这是2024总统大选参选人首次面对课纲议题,但侯友宜并未回应,这代表他对此议题的重要性并无足够的认识,对一个民众赋予高度期待,希望能改善两岸关系,创造台海和平的总统参选人而言,不免令人失望。

台独课纲动摇宪法根基

蔡英文2014年以民进党主席身分指出,「坚持独立自主的价值,已经变成台湾年轻世代的『天然成分』」,此后「天然独」成为流行用语。「天然独世代」发动了太阳花学运、积极声援香港反送中运动,并促成2016、2020蔡英文两次当选总统。天然独世代在近10年台湾政治舞台上,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天然独世代是怎样炼成的?李登辉1996年当选首任民选总统后,大力推动本土化运动,中研院院士杜正胜推出以台湾史为中心的「同心圆史观」。在此史观下,中国文化与荷兰、西班牙、美国和日本等都是台湾多元性中的一环。这个史观称中华民国在1945年「接收」台湾,以大篇幅论述「台湾地位未定论」,强调日本是台湾过去400年来唯一的合法统治者。这种论述有很多矛盾之处,最简单的反驳就是,独派认为日本的统治于法有据,那么清朝当然拥有对台湾的统治权,否则如何把台湾割让给日本?

民进党两度执政,从「历史去中」顺藤摸瓜到「文化去中」,经历了「95暂纲」(95指民国95年)、「98课纲」到「108新课纲」,「去中化」工程是有计划有步骤的大谋略,先让台湾史从以中国为主体的「本国史」体系独立出来,再以「中国史」取代「本国史」,「中国」成了一个「外国」,至此,大陆是「中国」、台湾则是「我国」。中学生的历史教育从陈水扁的「台湾史」到「中国史」再到「世界史」,蔡英文则更进一步,变成了「台湾史」、「东亚史」、「世界史」,彻底让中国史的独特性消失。

另一方面,打着「台湾意识」的旗号,国文课本大量删减文言文比例,从最初部编本时期的70%减到108课纲的45%到55%,新增选文中竟有日本人的汉文作品,及日据时代蒋渭水的〈送王君入监狱序〉,被认为是为了特定政治目的所做的选文,并不是以提高中学生的文学素养为出发点。

民进党透过教育进行去中化工程,不仅从课纲大处着手改变台湾年轻世代的认知,更在细微之处点点滴滴影响学子们的语言习惯,进而改变其认同。如2007年教育部长杜正胜以行政命令函各教科书出版社,「建议」教科书中的「国父」得改为「先生」,「国字」得改为「中国字」,「国历」得改为「阳历」,「光复」得改为「战后」,「贵州省」得改为「中国贵州省」等,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

以中华认同区隔民进党

2016年蔡英文上任后第一次外交出访,参观巴拿马运河时留言署名「台湾总统」,引起争议。2019年蔡英文双十谈话提到:「中华民国已经在台湾屹立超过70年」,「中华民国台湾」应运而生。她不但概念置换,把中华民国改为中华民国台湾,还割弃中华民国大陆时期的历史。民进党想台独却不敢台独,只好寄生于中华民国。

民主化后的台湾,强化在地认同与本土教育本无不可,但国家宪法与文化的根基不可动摇,以台湾寄生中华民国不但对我国际地位没有任何帮助,更助长大陆对台湾的敌意,在文化与历史上独尊原住民与日治时代,否定清朝与民国时代,反而使台湾历史浅薄、文化失根,既不能成为日本的一环,反而成为福建的一部分、中国的边陲,失去与北京平起平坐逐鹿中原的地位与视野。

2024总统大选是战争与和平的抉择,战争的可能性与赖清德的台独主张息息相关;年轻世代的国族认同,影响了他们选票的流向、左右了大选的结局。而追究年轻世代的认同变化,教育正是关键的力量。以守护中华民国、维持两岸和平为参选出发点的侯友宜,怎能不面对台独课纲这个严肃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