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美国护栏遇见北京底线

旺报社评

美国副国务卿雪蔓结束天津行后,更高层的官员相继走访亚洲,国务卿布林肯访问印度,美国国防部长奥斯汀访问新加坡、菲律宾、越南,接着副总统贺锦丽将赴越南与新加坡访问。白宫称,贺锦丽此行在加强与「两个关键印太伙伴」的联系。不出所料,天津会谈未能降低中美的紧张关系,美国持续增强对中国的围堵遏制策略。

构筑护栏防止失控

雪蔓在出访前曾表示,希望在中美关系间筑上护栏,防止中美日益尖锐的分歧出现失控局面。但北京对构筑护栏兴趣缺缺,大陆外交部副部长谢锋当面对雪蔓提出两份清单,要求美国纠错改正;外交部长王毅在与雪蔓会面时提出三条底线,说明中方立场。天津会谈是中方在3月阿拉斯加会谈的基础上,进一步具体化与清晰化表达中方的立场、意向与诉求。陆方重申在阿拉斯加会谈中「平视」美国,拒绝美国以实力地位出发的谈判态度,更揭露美国以妖魔化中国,将中国设为假想敌的方式,让中国成为美国国内深层矛盾与不满的替罪羔羊,对此北京无法接受。

这次会谈还否定美国国务卿布林肯的中美交往逻辑。北京反对在充满敌意、单方决定、缺乏尊重与不平等关系下的竞争、对抗、合作三分法。在北京看来,这种三分法只是打压和遏制中国的障眼法:「有求于中方时合作,在有优势的领域就脱钩断供、封锁制裁……只想解决美方关切的问题,只想得到美方想要的结果,单方面受益,既要坏事做绝,还想好处占尽。」北京展现强烈的自信目的十分清楚,就是要求美国调整对于中国大陆的态度,重新界定双边关系,并做出具体作为。

雪蔓在回国后接受全美公共广播电台(NPR)访问,当记者问她,「如果妳坚持与中国竞争并反击中国,妳将面临着与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无法达成协议的风险。妳认为美国在世界上的地位足够强大到足以接受这个风险吗?」雪蔓指出,拜登总统和布林肯国务卿的策略是希望加强与盟友和合作伙伴的关系,以便采取一致的行动。记者进一步追问,美国对中政策是否过于依赖盟邦。雪蔓则强调,美国要让中国在反中联盟的压力下,在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中与美国竞争。从雪蔓的回复,可见拜登的对中战略主要还是依靠结盟为主,操之在己的部分不多。

底线思维斗而不破

英国媒体《经济学人》认为依赖盟友反中的政策有其局限性。拜登总统将美中关系定位为一场无法共存的零和竞赛、民主与独裁的斗争,要盟邦选边,恐怕高估了美国的影响力,低估了盟邦「弃美投中」的可能性,美国所寄望的反中联盟并没有想像中的固若磐石。从《经济学人》的评论与NPR记者的质疑可以看出,美国单凭自身实力要与北京达成协议,不做出调整或让步是不可能的。

雪蔓访中,事实上在满足美国国内短期政治议程需要。美国政府面对即将到来的期中选举,前有通货膨胀虎视眈眈,后有川普、蓬佩奥等共和党人穷追不舍,面子里子都输不得。拜登只能步步为营,短期内难有突破,但也不会失控。

大陆对美国「开清单」不能单纯视作满足内部民族主义的情绪,更多的是双方实力变化给大陆的底气与意志。但中方也是一种单纯的试探,或切香肠式的徐进,北京知道美方不会全盘接受,而是展现底线思维。即便如此,中国仍将维持斗而不破的局面,保持外交手腕的灵活性。刚送走雪蔓回美,立刻派出新任驻美大使秦刚上任,并发表语气温和的演说,可见北京对美政策目前是立场坚定,手段灵活,今年10月的「习拜会」不是不可能成局。

中美双方的叫阵示威与合纵连横,多是为未来的高层会面累积筹码,短时间内不会给对方好脸色,但也不至于一路杀到底。美国对付中国除了组建反中联盟外,更重要的还必须依靠自身实力,而美国实力的恢复,除国内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在某些方面如经济与国际安全问题上又必须北京的配合,这就是美国现行对中政策矛盾与困难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