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报社评》美国酝酿调整抗中路线

旺报社评

蔡英文过境美国行程一路低调,未会见任何联邦官员,回程在洛杉矶与美国众议院议长麦卡锡会面,才掀起小高潮。但会后麦卡锡表态,美国的「一中政策」不变,他不会邀请蔡英文去国会演讲,也没有率团访问台湾的计划,前国务卿蓬佩奥也未与蔡英文会面,可看出美国除了执政的民主党有意降低蔡英文过境对美中关系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共和党也表现出耐人寻味的低调。总体来说,蔡英文此行过境美国,美中都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克制。

美国高官有意访中

美国政府与知识界,都在酝酿调整对中态度。美国白宫印太事务协调官坎贝尔上月底在一场智库对话中说,未来几个月将可以看到,美中之间是否能重建有效、可预测、建设性的外交关系。他指出中美之间在设立护栏方面,还有很大的努力空间,美国需要与中方建立类似冷战时期的热线这类风险管控机制。

拜登总统已3度表态,希望与习近平主席会谈或通电话,国务卿布林肯也希望依原先计划访中。据陆媒与港媒报导,美国商务部官员正在北京和上海访问,为商务部长雷蒙多投石问路,稍早也传出财政部长叶伦有意出访中国。如果两位部长成行,将是2月国务卿布林肯因气球事件取消访华行程后,中美双方高层的恢复访问。

若说美国政界开始转变对中态度或许言之过早,但美国毕竟是开放的民主国家,有自我批判与反思的传统。越来越多美国媒体与学界认为,这些年来的对抗,非但无法遏制中国,日益紧张的关系对美国与全世界都带来负面影响甚至灾难。

美国从十九世纪与中国接触以来,出于宗教情怀,接触与改变一直是对华交往的中心思想。但是随着中国国力上升,坚持走中国自己的道路,美国越来越多人开始质疑过去的传统路线。川普开始对中进行贸易战与科技战,放弃改变中国的想法。拜登基本上也是延续川普路线,更明确指出中国对美国霸权的挑战性与威胁性。

布林肯在去年5月的一场演说明白指出,中国是唯一一个既有重塑国际秩序的意图,又越来越具有经济、外交、军事和技术力量来重塑国际秩序的国家。10月间美国先后推出《国家安全战略》与《国家防卫战略》,都提到未来10年是关键,是美国如何「胜出」中国的关键时刻。表示继川普之后拜登政府将继续对中国新冷战。

让美国更有竞争力

中国崛起固然对美国产生一定的压力,但是学者指出对中政策的转变主要还是来自心理底层的恐惧与缺乏安全感。我们从气球事件到抖音的国会听证会都可以看出美国越来越多的内在焦虑。这种内在焦虑已经伤害了对中政策的理性讨论,产生一种僵化的集体思维,认为中美之间竞争是零和赛局,只有强硬对抗中国才能去除内心的恐惧与不安。这集体思维形成了极端政治架构,绑架了两党,在国内也形成对中政策互相竞速的竞争。美国无论对内与对外都落入自己设下的「中国陷阱」,陷入恶性循环怪圈,消耗了大量国力也让内部分裂加剧。

美国为此付出的代价还不只这些,美国媒体认为为了赢得与中国的对抗,美国正在付出最可贵的价值观,包括言论自由、宽宏大量,以及美国文化经受得住挑战的自信。越来越多对亚裔的仇恨言行,排斥中国留学生和华裔学者的行动,都让美国价值失色。美国媒体认为失去了美国价值,就算打赢了冷战,美国也不再伟大。

一些学者也指出,全球化时代,中美恶斗只会两败俱伤,也会导致全球经济与气候都陷入灾难性危机。中美的贸易战以及政治的对垒,对美国企业与民众福祉都带来负面影响,也造成全球性的成本增加和经济动荡,面对气候变迁等全球性议题,更需要中美大国的合作。美国应该更专注于让自己更有竞争力、跑得更快,而不是压制中国,阻碍中国的进步。

美国曾是个务实、理性、灵活的国家,相信自由民主体制具自我修正能力,如今陷入民粹主义与内部分裂危机,希望理性的美国赶快浮现,美中关系重回正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