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通膨取代疫情 黑天鹅阴影笼罩

旺报社评

美国公布最新通膨数据,6月CPI年增率5.4%,创13年来最大涨幅。扣除食品及能源等物价波动较为剧烈的核心通膨,年增率亦高达4.5%,是1991年11月以来新高水准。即便联准会(Fed)较为偏好、波动较小的通膨衡量指标核心PCE,6月也同步写下近30年新高的3.5%。3个指标都远超过Fed设定的2%目标,显示短期美国物价上涨压力极大,强劲复苏的经济蒙上一层阴影。

美基建方案冲击新兴市场

《华尔街日报》最近针对通膨所做的一项调查指出,美国可能即将经历过去20年不曾见过的高通膨时代。受访的64位经济学家一致认为,美国高通膨现象将持续数年。未来3年美国的平均通膨率(核心PCE)预估将达到2.6%,不仅比过去20年平均1.7%高出近1个百分点,也将写下自1993年以来的最高水准。美银美林每月固定公布的基金经理人调查报告亦显示,通膨已经连续5个月取代疫情,成为全球基金经理人心中最大的尾端风险(类似黑天鹅的概念)。

全球经济链结更为紧密,美国通膨升温影响的不是只有美国,而是会透过多个管道扩散至其他地区。比如在大量印钞的QE基础上,拜登续推1兆美元的基建方案,让全球大宗商品与原物料价格居高不下,连带也冲击到新兴市场国家的物价表现。巴西及俄罗斯为压抑因大宗商品及原物料价格飙涨而引起的通膨现象,已连续3度调升利率,并不排除继续升息。

大陆生产者物价指数(PPI),1月为0.3%,6月急速攀升至8.8%,呈现直线型陡升状态,关键就是美国强劲需求所带动的大宗商品及原物料价格飙升。大陆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5月中旬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说出重话,要求各地方政府及相关部会依法合规打击垄断和囤积居奇行为,加强市场监管力度,做好大宗商品保供稳价工作,以确保经济能够平稳运行。

李克强话锋一落,财政部立即宣布提高钢铁相关产品的出口关税,发改委拟定《重要商品和服务价格指数行为管理办法(试行)》,预计8月上路,更对市场大量投放包括铜、铝、锌等在内的基本金属国家储备,希望达成平抑大宗商品物价,避免通膨持续升温的效果。从这些举动不难看出,尽管普遍被当作通膨指标的CPI,6月分的年增率依旧处于低档的1.1%,尚未构成真正的通膨威胁,然而,源自于供给端的生产成本压力(体现在PPI),在内外交相拉擡下,似乎已逐渐失控,恐将传导至CPI。难怪大陆官方频下重手,选择从源头控管、整顿与清理物价哄擡的乱象。

陆防患未然下重手整顿

防范于未然是正确的,尤其是面对美国输出的通膨,叠加内部生产者物价上涨压力,如果不及时处理,后果可能不堪设想。过去几次惨痛的通膨经验,例如19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就是肇因于原油为首的大宗商品价格飙涨,导致全球经济出现严重的混乱与衰退。这类典型的成本推动型通膨容易受到国际环境与汇率影响,通常不好控制。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生产活动与大宗商品或原物料息息相关,这类物价如果剧烈波动,自然会大幅影响经济表现。对大陆而言,确实有必要严防通膨叠加的风险。

不过,在严防通膨叠加风险之际,也须小心相关政策的使用不要最终造成反效果。比如为了平抑物价,避免PPI快速传导至CPI,政策往往会要求企业共体时艰,不要立即将成本反映在商品价格上。近期大陆PPI与CPI年增率的差距来到7.7%,创下自1990年以来的新高,或许就反映了这个事实。这会对为数众多的小微企业造成庞大负担,小微企业不比大企业,能够长期吸收成本而不转嫁给消费者。倘若时间拖久,可能会出现企业倒闭潮,这绝非北京所乐见。

不容否认,尽管疫情的威胁与不确定性仍在,但在全球需求强劲的带动下,今年大陆经济的表现令人期待。不过不能轻忽逐渐升温的通膨风险,更要留意抑制通膨可能的代价,必须滚动掌握,及时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