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正视一中宪法 铺垫交流善意
旺报社评
马英九基金会邀请陆生访台,陆委会定调没有国安疑虑,乐见两岸交流,但访团来台后,绿营党媒侧翼倾巢而出,将该团贴上统战标签;连陆生说了一句「中国台北队」,也上纲成「主张一中宪法就是叛国卖台」,趁乱踹《中华民国宪法》一脚,只为提高台独谬论的正当性,形同是把交流契机当成操弄抗中保台的「鸿门宴」。赖政府若真心推动两岸交流,就不应纵容这种论述继续发酵。
鸽派顶住压力 陆委会开绿灯
必须说,陆委会在民进党反中主旋律压力下,以技术性举措杯葛访问团,其实是最轻松、最没有负担的决定;若非打从心底相信「交流胜过老死不相往来」,又怎么会不惜戴上钢盔拚一把,对交流团开绿灯。从陆委会的决策来看,赖政府确实有意释出交流的善意。
令人扼腕的是,无论绿营主张两岸交流的鸽派如何铺垫氛围,终究难挡抗中反交流鹰派的反扑。从国安高层放话学生具共青团身分,到党籍立委沈伯洋称「所有交流都是统战」,让本无色彩的交流莫名沾染无中生有的红色渗透。
更让人忧虑的是,一名复旦大学陆生被记者问到「台湾队」拿下世界12强棒球冠军有何感想,她回应要向「中国台北队」表示祝贺,绿营明知这句话对大陆而言再自然不过,却见猎心喜上纲为冒犯主权,甚至趁乱称《中华民国宪法》是反共的宪法,共产党是宪法明定的叛乱组织,中华人民共和国是非法政权,国民党若要支持宪法,就要依照宪法恢复动员戡乱、消灭共匪,否则就是违宪、叛国。
这套谬论彻底扭曲宪法历史与真义。首先,宪法初始源于1936年5月5日国民政府公布的《中华民国宪法草案》,此即「五五宪草」,后续参与制宪过程者,除国民党,还包括共产党、青年党及民主社会党,草案内容融入各方意见,当然也包括中共。1946年,宪草审议委员会由国民党孙科担任召集人,共产党由周恩来主持,并由民主社会党的张君劢执笔起草,让制宪增添不少社会主义理念的激荡。所以,《中华民国宪法》是不是反共宪法?是否跟共产党誓不两立?当然不是!
第二,宪法是在1946年通过、1947年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则在1949年才成立。所以,宪法要如何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尚未成立前就「预先反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这若非搞错历史顺序,就是民进党以为宪法可以「回到未来」。
第三,为因应国共内战,国民政府于1948年施行《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将中共定位为「敌人」,其设置初衷是「在不改变《中华民国宪法》的范围内,予政府以临时应变之权力」,因而有了「反共的法理依据」,民进党人却错把冯京当马凉,以为老蒋反共是基于《中华民国宪法》。
积累和平契机 需决心与耐心
李登辉主政前期做了两件大事,一是废止《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二是成立国统会制定国统纲领。他当时说,国统会目标是以积极务实的作为,主导两岸关系发展早日达成国家统一,他更指示,国统纲领的原则就是「大陆与台湾均是中国的领土,促成国家的统一,应是中国人共同的责任。」
换言之,李登辉结束动员戡乱、制定国统纲领,是以终止大陆敌对关系为手段、推动国家统一为目标,结果却被「后辈们」反过来调侃我们的宪法是反共宪法,称要遵宪就得恢复动员戡乱,这无疑是张飞打岳飞,更是无中生有虚构史实,把遵宪与反共、交流与卖台画上等号。更诡异的是,民进党是执政党,若要恢复《临时条款》应由民进党推动,岂能归责于两岸交流派?
前立法院长王金平在「中道和平联盟智库」成立大会抛出两岸新论述,主张两岸治权互不隶属,主权同而不分。这个概念与《中华民国宪法》契合,并符合两岸现状的描述,代表台湾本土派有心推动两岸交流。提醒赖政府,两岸对抗氛围下,重建交流需要两岸当局滴水穿石的决心与耐心。在此之前,请先停止把颠覆宪法当成抗中保台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