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报社评》改善中日关系先畅通民间交流
社评
日前日本首相岸田文雄与大陆总理李强会谈,强调日中关系的稳定不仅有益于两国,亦有利于区域及国际社会,提议扩大利用部长级「日中经济高层对话」及「日中高级别人文交流磋商机制」等机制,让中日间的重要课题及悬而未决的事项取得进展。
恢复战略互惠关系
在新冠疫情及中美竞争双重打击下,中日双方人员往来降温,对中日关系的改善带来极为负面的影响。相对于日本成为中国观光客2024上半年最青睐出境目的地,日人赴中人数仍处于低档。岸田首相致力于恢复日中对话,并以2019年之前的「战略互惠关系」定位两国关系,但双方民间交流未能回到疫前水准,官热民冷情况下,将弱化日中友好的支持力量,使外交关系改善事倍功半。
《日本经济新闻》调查指出,日本人「不喜欢」中国比例达74%,已连续6年超过7成,民调显示更有87%的日本人认为中国具有「威胁」,日本社会对中国的负面情绪高涨。日本社会对中国认知情感持续恶化,不仅使政治关系不睦雪上加霜,中日经贸关系亦可能趋冷,「政冷经热」难再。
日本舆情充斥「仇中」、「恐中」的言论,官式对话难以促动日本人访中的热情,新修订的《反间谍法》更加深日人对中国的疑虑,日本公民在中国因间谍罪被判刑的案例在日本发酵,人身安危的心理压力成为中日民间交流在签证问题外的另道障碍。东京大学中国研究学者川岛真表示,自2019年北海道大学中国史教授岩谷将在中国遭逮捕,就几乎没有学者到中国调研。
日本学者担心北京法律规范不明,很容易遭遇同样的危险。中国日本商会主席松冈铁亦认为,因《反间谍法》因素,日本商界不愿到中国出差,影响日本企业对中投资的判断。中共中联部长刘建超日前在东京的演讲会,就被问到在华日本人接连遭拘禁的敏感问题。如何让《反间谍法》等国安相关法律的操作明确化、透明化,消除日人对《反间谍法》的不安,是恢复中日民间交流热度当务之急。
中国意识到扭转负面认知的重要,刘建超年初会见到任的日本驻北京大使金杉宪治时表示,愿同日本朝野与各界加强交流,塑造相互客观积极认知。金杉大使亦回应,期待尽快恢复两国人员往来,增进了解互信与互利合作。中日执政党就重启交流达成共识,恢复2018年以后中断的「中日执政党定期对话框架」。
民间交流注入活水
曾任日本驻北京外交官、前众议院议员村上政俊认为,日本外交政策受民意左右,日本国民对中感情恶化制约下,岸田内阁对中关系改善成效有限。中日关系稳定的基础在于「相互认识」,百闻不如一见,扩大人员交流,互派青年学子到对方国家学习是使「相互认识」由负转正的重要途径。在缓解双方紧张关系的促动下,中日青年交流逐渐重启,日本公明党母体「创价学会」百名青年代表团5月下旬到访北京、新疆等地,为中日民间交流注入活水。
中、日的相互认知处于「威胁」超过「合作」与「共赢」的状态,导致政治上缺乏互信,经济上互相掣肘,使双边互动中的诸多争端政治化为难解的悬案,中日关系负面因子大于正面因子,陷入结构性的恶化。刘建超5日在「泛安全化」议题的研讨会表示,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和平稳定外部环境」。在境外投资萎缩的情况下,中国外交正寻求软化自身在美、日、欧盟的形象,并改善与邻国关系。其中,对日关系十分关键,须探求结构性改善的路径,官方与民间缺一不可。
恢复官方对话,或能维持「斗而不破」,但很难回到过去「战略互惠关系」,畅通民间交流才能优化相互认识,走出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威胁认知叠加的困境,才能真正改善双方关系。中日关系如此,两岸关系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