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防渔业纠纷酿成军事冲突

(图/本报系资料照)

中国籍三无渔船与我海巡碰撞翻覆造成伤亡,对于处于冰点的两岸关系,无疑是雪上加霜。本应基于人道与善意进行沟通与处理,在海巡署一开始强调中国渔船「跨界」捕鱼,并高速蛇行,造成两船碰撞后对方船员落海。且因案发后我方缺乏相关搜证影片,造成各说各话的局面,亦引发对岸重申「金厦禁止限制水域不存在」的声明。

此次我海巡船舰与中国渔船碰撞,基于法制规范,应出具相关影带证据。但海巡官员声称因渔船摇晃,且短时间无法持器材搜证,此在法理上于法无据。其次,政府在第一时间,并没有与对岸进行有效沟通,并试图推卸责任给中国籍三无渔船的逃逸。非但间接造成事态严重,未来若类似渔业纠纷与冲突,很有可能上升至军事冲突。

根据研究指出,1993年至2010年之间,约11%的「国家军事冲突」涉及渔业、渔民或渔船。简言之,渔业冲突逐渐成为军事冲突的发生主因。其因果关系不外乎,渔民基于国内市场之需要,必须扩大现行辖下的捕鱼权与渔场,来符合国内经济利益。然而,许多鱼类具有洄游性,而其迁徙模式并不会考虑人类对于领土划界的主张。因此,当渔民在追求捕捞鱼群时,常会越过领土边界,进入其他主权国家的水域,造成相关的渔业纠纷与冲突。

此次事件引发两个效应,首先,对岸声称「金厦禁止限制水域不存在」,打破自民国81年依据《两岸人民关系条例》划设的互相尊重与管控区域。其二,陆方在事件发生数天后,强制临检我观光船;而海委会主委管碧玲则声称「可依照标准程序不停留或是转弯避开,并第一时间通报海巡人员驰援。」这些都是两岸在缺乏善意沟通与相关政策配套下,所展现的后果。

试想,赖政府上台后,若有类似的渔船碰撞或任何擦枪走火事件再度发生,是否会引发两岸更进一步的海上军事对峙或事端,此皆不无可能。

管碧玲在事后不断重申政府将以「善意」做为最高指导原则,希望降低两岸紧张氛围。然而,目前两岸因为相互对抗,进入所谓「敌意螺旋」后,未来任何擦枪走火事件,皆有可能上升至军事冲突。特别在领土与领海议题上,相关「领土声索」或「领土划界」议题,在学理上皆是引发冲突或战争的关键因素。我方在日后处理类似议题,必须做到对于资讯的公开透明,事实证据的有效掌握,并尽可能透过有效沟通管道,降低两岸人民的误解与敌意。

毕竟,今天的金厦水域与南海议题,若稍有不慎,都有可能将两岸带入战争的边缘。

(作者为国立政治大学外交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