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个版本的所得
图╱本报资料照片
各版本的所得统计
最让人迷惑的数字是什么?应该是所得,因为所得相关的统计不下十个版本,上班族月薪多少?年薪多少、所得多少?每个版本的数字都不一样。
去年国人平均年收入多少?有人说70.9万元,也有人会说58.8万元,还有人会说70.1万元,三者依序是所得收入总计、可支配所得、年薪,由于内涵不同,因此数字有些差异。
谈到所得,不能不提每人GDP,去年为3.2万美元,换成新台币是100.7万元,至于每人国民所得,去年为85.5万元,这两个数字皆是国民经济会计帐(SNA)的重要指标,虽然都称为所得,但却高的让人无法置信。
看的到吃不到的薪资
此外,还有每月薪资统计,去年经常性薪资4.5万元,总薪资5.8万元,在人力运用调查还有一个版本,称为「有酬就业者主要工作收入」,去年只有4.3万元。薪资有名目与实质之分,也有五个版本之多。
这十个版本之所以有差异,并非估计错误,而是统计范围不尽相同,有些只观察受雇者,有些会关照所有就业者,还有些是把国民全算进来,至于所得也有薪资所得、财产所得、设算所得、移转所得之分,纳入的内容不同,结果也会不同。以下为各版本差异的原因:
第一、每人GDP之所以高于其他年所得统计,是因为它把占GDP三分之一的营业盈余及占16%不能分配的折旧全算进来,而「每人国民所得」虽已扣除折旧,较接近事实,惟企业利润还在其中,仍是高估的数字,去年85.5万元远高于其他年所得统计。
第二、所得收入者的「所得收入总计」、「可支配所得」都是来自家庭收支调查,前者有自用住宅租金设算这笔收入,而后者要扣除健保费、综所税等非消费性支出,以去年而言,前者70.9万,后者58.8万。所谓自用住宅租金设算并非真有这笔收入,对个人而言,看的到吃不到,由此可知,可支配所得比较接近实况。
宜看「可支配所得」
第三、经常性薪资为月薪,去年是4.5万元,并计加班费、年终奖金之后的总薪资是5.8万元,总薪资乘以12个月即年薪,去年是70万元。为了解购买力,以消费者物价指数平减之后就是实质薪资了。由于物价高涨,近年实质薪资常出现负成长,十年来实质薪资增幅皆不及名目薪资增幅的一半,甚至三分之一,虽然都是薪资,却隔着楚河汉界。
第四、「有酬就业者主要工作收入」,这个数字来自人力运用调查,是家户面的资料,虽也是月薪的概念,但包括农家,统计范围1,103万人,接近所有就业者,反观受雇调查的统计范围只有842万人,去年有酬就业者主要工作收入4.3万元,比其他薪资统计都来得低。
总的来说,这十个版本以每人GDP估的最高,离人民的感觉最远,但由于换算成美元可以进行国际比较,因此最为人所熟知,看年所得宜看年薪、可支配所得,至于月薪则得兼看实质统计才不致误判。看累计总薪资要小心,第一季总比第二季高,上半年一定比下半年高,这是受年终奖金的影响,不宜进行各季比较。
小档案■112年总薪资统计如下,第一季平均每月69,995元,上半年平均每月61,774元,前三季平均每月59,984元,全年平均58,420元,逐季减的原因是因为年终奖金于第一季发放,拉高平均数,随着时间拉长,年终奖金的效果递减,因此不宜进行各季比较,但仍可进行历年同季比较。
小档案■不同版本的所得统计对象各不相同,例如受雇员工薪资统计范围在112年是842万名工业与服务业员工,不含政府部门受雇者,而所得收入者统计范围及于1,646万人,年收入逾15万元者皆列入,至于有酬就业者主要工作收入统计的对象也有1,103万人,占就业总数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