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话》孟小冬孤身栖港岛──谨慎梅兰芳,寂寞孟小冬之2(王亚法)

享誉菊坛著名余派须生孟小冬(冬皇)女士(右二)记者会。孟小冬因不堪红卫兵在香港作乱,于1967年9月12日搭乘安庆轮自香港抵达基隆,她是上海闻人杜月笙的第二夫人。(图文:中时档案照)

乙丑国变,孟小冬随杜月笙第四房夫人姚玉兰,随杜月笙一起去了香港,那时杜月笙的气喘病已到晚期,经济上也已捉襟见肘,不能和在上海时同日而言。他和同时去港的建筑包工头陆根泉(1949年前上海的西藏路桥、乌镇路桥以及沿苏州河沿岸的许多仓库,均是陆根泉营造作所建,共军进攻上海时,市郊周围的钢筋碉堡也是汤恩伯交陆根泉所建,陆根泉是官商,所以也非逃香港不可)合租坚尼台18号同一幢楼居住。

1950年,中共经常派特工前去暗杀,香港局势十分惊悚,逃港者纷纷离开,杜月笙从法国外交部获得27个移民名额。杜夫人姚玉兰劝孟小冬同往。不料孟小冬冷冷道:「我跟着去,算是丫鬟呢,还是女朋友呀?」

杜月笙在一旁听了,明白了孟小冬的心意。他不顾旁人的劝阻,决定和孟小冬举办婚礼,给她一个名分。

据陪伴杜月笙临终的门生陆京士回忆──

杜月笙在临终的前一天,忽然从枕头下摸出一个手巾包,交给他道:「这里是7000美金,你替我分一分。」

陆京士问:「分给啥人呢?」

他叹道:「说起来,妈咪(指孟小冬)最苦,再末,三楼手里也是没有铜钿咯(三楼指原配孙氏和长子杜维藩)。」

陆京士按照他的意思,将这笔钱分给孟小冬3千,孙氏和杜维藩各2千。

杜月笙怜惜孟小冬,临终前关照万墨林和顾嘉棠等门生:「妈咪最苦,没有孩子,我走后,你们经常要去探望她!」

杜月笙逝世后,万墨林和顾嘉棠遵照遗嘱,每周去孟小冬家探望,或陪同上馆子吃饭,有时还带了琴师去为她伴奏录音。

杜月笙对孟小冬宠爱有加,孟小冬对杜月笙一往情深。杜月笙过世后,她就此告别舞台,不再演出,续了一段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佳话。

孟小冬的最后一次清唱,是唱给张大千听的,张大千送她4张6尺墨荷,作为谢礼,这一屏墨荷现归香港美术馆收藏,挂在楼下大厅,前些年我还去拜看过。

孟小冬在香港期间,大陆方面通过各种渠道召唤他回来。据孟小冬的侄子孟俊泉回忆:1952年,国务院一位姓吕的同志,去找孟小冬的胞弟,希望他用亲情说服孟小冬回归大陆。孟弟连写两封信,但均石沉大海,孟小冬没有回复。

1963年,因统战需要,大陆派马连良、裘盛戎、张君秋、姜妙香去香港演出,临行前周恩来嘱咐姜妙香,叫他做工作,动员孟小冬回来。据说孟小冬以自己有阿芙蓉嗜好为由婉拒。

听说老友马连良抵港演出,张大千特地从巴西赶来,在香港《大成》杂志总编沈苇窗的陪同下,去剧场探望。

回想1951年,马连良和张大千都暂栖香港,马连良在周恩来的动员下准备和张君秋一起回大陆。临行前去跟张大千告别,张大千劝他千万不可回去,否则懊悔无穷。马连良说我家里有90岁的老娘,忠孝不能两全。张大千说,你有阿芙蓉癖好,回去怎么办?马连良说,他们答应给我特供,张大千听罢无语。分别12年后,老友再次相会。张大千见马连良谈吐谨慎,像换了一个人似的。

聊罢天,张大千请马连良上街吃宵夜,马连良望望李慕良(李慕良是马连良一手提拔的学生,后来入党,运动中揭发马连良,成为监视马连良的暗探,详细参阅章诒和的《名伶往事》一书)的脸色,说他们有外事纪律,不便私自活动。张大千无奈,只得惆怅告别,分手时拍了一张合影,李慕良这厮也挤在一旁,此照还能在《大成》杂志上查到。

棋错一着千古恨,当初马连良没有听张大千的规劝,于是两人的结局也就不同:张大千离开大陆后的璀璨生涯,媒体已经宣传够多,笔者不再赘述。至于马连良回大陆后,笔者且不说他在文革前的遭遇,也不说文革中抄家毒打受羞辱的事,只抄录章诒和在《伶人往事》中,对马连良临死前的一段叙述──

1966年12月13日中午,剧团食堂开饭了,大家排队。马连良问站在他前面的张君秋(1951年,张君秋和马连良同时被周恩来动员回大陆的):「今儿吃什么呀?」

张君秋答:「吃面条,挺好的,您来三两吧。」

马连良说:「今儿家里会给我送来点儿虾米熬白菜,我倒想吃米饭。」但此时只能吃面条,他买了一碗。之后,便摔倒在地。拐棍,面条,饭碗都扔了出去……

1966年12月16日,马连良遽然长逝。去世后,梅兰芳夫人福芝芳让自己的儿媳屠珍去和平里的一个单元房探视陈慧琏(马连良第二任夫人)。当听说马夫人吃住条件都很差的时候,便立即请她搬到新帘子胡同的梅宅,与自己同吃同住整六载。陈慧琏来的时候衣服单薄,第二天福芝芳就打开柜子,找出衣料和棉花,特地为她做了一身新棉裤、新棉袄。后马夫人病逝。马连良生前没有预购墓地,福芝芳毅然将马连良和原配夫人及陈慧琏3人,合葬于梅家墓地──万华山青松林下。

敲键至此,笔者不禁热泪满面,不料遭万夫诅咒的「文化大革命」,经当下吃屎文人的偷梁换柱,竟变成了「艰辛探索」。天下有如此「探索」的吗?呜呼哀哉!

说完马连良的花絮,回头再说孟小冬。

张大千探望毕马连良,又去探望孟小冬。说起张大千和孟小冬的友谊由来已久。笔者80年代初采访叶浅予先生时,他说张大千抗战前借居颐和园听鹂阁作画,因于非暗的撮合,认识了唱大鼓书的杨宛君,娶回作了三房姨太,杨宛君因拜过余叔岩,和孟小冬是师姐妹,会唱老生……

其实张大千跟余叔岩的结识还要早,据他1971年10月,在《大人》杂志上的文章说:「我和余叔岩先生相识,约在民国20年前后……那年我在北京开第一次画展,二家兄特地来北京,也和叔岩订交。因叔岩属虎。他是光绪26年生庚寅生的。叔岩说,我要求贤昆仲给我画一幅特别的。于是由二家兄画一只玉虎,再由我补上丹山碧坡,大红大绿,见者无不欢喜……」 可见张大千和孟小冬的友谊,义结两代。上述赘言,可作参考。

1963年张大千在香港住弥顿道酒店,那里离孟小冬住处不远,所以每有空闲,常去孟小冬家聊天,并为她绘画了一幅人像:一颗大松树下,站着一位穿现代服饰的中年妇女,风姿绰约,神韵动人,画上题道:「《题孟小冬画像》嵇康身高7尺8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潇潇肃肃,爽明清举,或曰:『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行。』每读世说新语。辄念千数百年来,唯小冬大家足以当之,乃为写此博笑。癸卯春日大千居士,爰。」

有一次两人谈到梅兰芳,孟小冬说:「畹华未尽天寿,是太忙碌了,一个唱戏的人干嘛参加什么共产党呀!」

张大千道:「畹华若不参加,共产党不会让他当啥子中国京剧团团长的。」

孟小冬道:「哪里,我看因为是畹华名气太大,延安的那帮土包子眼下没有人能替代他的角儿,只得由他顶着,哪一天他们有了自己的角儿,畹华早晚也得下台。」

张大千道:「这倒是的,你看如今大陆的文化机构,哪一处不是打倒内行,换上外行的。」

孟小冬道:「这里的报纸说,共产党的『团结、利用、改造』政策太厉害,畹华只是被暂时利用一下罢了……」

1966年,大陆疯狂,正闹文革,当局曾派人去香港孟小冬的住所,软硬兼施,威胁要劫持她回大陆,此举给生性胆怯的孟小冬造成极大的惊恐。

上海大亨杜月笙在上海可呼风唤雨,他的后人在台处事低调,以推广、传承京剧为主。右一为孟小冬女士国剧奖学基金会前董事长杜美霞,右五为杜美霞的母亲、京剧名伶姚玉兰。(杜美霞家属提供)

孟小冬在香港被威胁的消息传到台湾,姚玉兰得知,立即邀其去台湾定居。

姚玉兰也是唱青衣出身。她和孟小冬于1922年就同台演出,两人情投意合,结拜成姐妹,以后也由她说项,动员孟小冬嫁给杜月笙,姐妹花侍奉一夫,成为梨园佳话。

杜月笙逝世后不久,姚玉兰接到宋美龄电话,欢迎她扶杜月笙棺柩去台湾定居。临行前姚玉兰邀孟小冬同往。但孟小冬以在大城市生活惯了,在香港生活方便为由而没走。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