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球日|作为普通人的你,能对塑料污染做些什么?

文/闫妍

4月22日,第55个世界地球日,今年地球日的主题是“全球战塑”。本站科技联合中国绿发会、中国移动咪咕、多彩新媒、4K花园等机构联合发起“自然的力量—世界地球日网络直播活动”。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熊昱彤;《万物之生》总顾问、纪录片导演李成才;贵州省林业科学研究院院长冉景丞三位嘉宾做客直播间,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正确的使用塑料,探讨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

据悉,我们每年产生约4亿吨塑料垃圾。在全球已经产生的70亿吨塑料垃圾中,只有不到10%的塑料垃圾被回收。烟头、食品包装纸、塑料瓶、塑料瓶盖、塑料杂货袋、塑料吸管、搅拌棒......这些生活中最常见的塑料垃圾,无时无刻不再侵蚀我们的地球。

因此,“全球战塑”也是目前亟待“塑战速决”的环保课题之一。

地球的蓝色血液被塑料污染侵蚀,我们还能无动于衷吗?作为普通人的你我,能对塑料污染具体做些什么?我们该如何守护地球家园?

一、从“全球战塑”到“人民战塑”

2024年4月22日,第55个世界地球日的主题是“全球战塑”(Planet vs. Plastics)。为响应这一主题,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减塑捡塑”工作组发起“人民战塑”(People vs. Plastics)项目,呼吁全民参与,社会共治,希望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向塑料污染宣战。

人类为什么一定要“战塑”?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熊昱彤表示,“几百年后的人类会如何定义我们现在的这个时代?很可能就定义为这是一个‘塑料时代’,因为我们这个时代给地球留下了一个不可消灭的定西,那就是塑料,它很难降解又无处不在。”

在熊昱彤看来,跟塑料一定要以人民战争的形式进行战斗,才得以解决塑料对地球生态、对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

她举了一组数据,中国仅去年新茶饮行业至少使用72.5亿个塑料杯等塑料制品,而每年中国要产生高达168万吨的外卖垃圾,这一个个触目惊心的数字都在告诉我们,“战塑”已经迫在眉睫。

“如果人类消失2万年之后,还能够证明人类存在过的东西就是塑料,因为它无法消失。”

《万物之生》总顾问、纪录片导演李成才讲到,“讲述地球故事的不是人类,因为地球上的物种很多,人类相对来讲是初来乍到,但想一想如果要评价地球与人类之间的关系,其实还是挺无奈的,最后人都可能没有了,但塑料的痕迹还存在,我们并没有给地球留下什么好的、不可磨灭的东西,而是一个极具伤害性的东西。”

贵州省林业科学研究院院长冉景丞常年在野外从事研究工作,在他看来,塑料真正的威胁在海底,海龟的肚子里有着大量的塑料制品,在胆囊中没有办法消化,直到它的死亡。

“我们生活中以为是很平常的东西,对于生态系统而言是一个不可逆的伤害,很多物种在我们不知不觉中已经受到了伤害,这是我们今天要真正警惕的。”冉景丞讲。

二、普通人能对塑料污染做些什么?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公布的数据显示,塑料在海洋垃圾中占比最大、有害度最高且持续最久,至少占海洋垃圾总量的85%。塑料污染使海鸟海龟误食塑料制品,漂浮在海洋中的塑料垃圾经过长时间的浸泡后,在海浪和太阳紫外线的作用下,会分解成微塑料,微塑料进入食物链后将造成食品安全问题。

近年来,国际上关于“微塑料”的研究报道越来越多,科学家们发现,这种微塑料几乎无处不在:海洋、贝类、母乳、饮用水、空气、 雨水。而且一旦被人体摄入或吸入,基本上也没有什么可降解的方法,进入到肺、胎盘、甚至血液中诱发心血管疾病等。

“粒径小于5毫米以下的叫微塑料,绝大部分都是那种非常小的人眼不可见的材料,比如外卖包装,除了造成巨大的生态灾难以外,它对人的健康也是有这种隐患。”熊昱彤建议,“外出的时候可以携带自己的水杯、水瓶进行使用,此外尽量减少点外卖的频次,如果必须点外卖也尽可能使用比较环保的包装。”

作为普通人的你我,能对塑料污染做些什么?

冉景丞举例,生活中他很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包装袋子,而是会反复使用布袋。“我们很多生活用品都存在着塑料,完全避免很困难,但我觉得可以逐步减少使用数量。”

熊昱彤则介绍,固体废物的管理需要遵循3R的原则,即Reduce(减量)、Reuse(复用)、Recycle(再生)。首先通过避免减少产生,从源头进行减量;然后尽量重复再利用;最后进行分类回收再生利用。

“对于我个人来讲,我个人努力做好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希望通过自己导演的身份,通过公共媒体向大家传递‘战塑’的观念。”李成才讲。

三位嘉宾不约而同的认为,重视塑料垃圾造成的污染和危害,需要全民提升对塑料的认知,并从身边小事开始做起。

本文系本站科技报道,更多新闻资讯和深度解析,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