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地球・缺你不可》面对「生态浩劫」人类还能做什么? 环境工作者:从现在起,让环保走入日常

《保护地球・缺你不可》全球暖化、气候变迁、海陆污染、生物灭绝......近年重大的天灾人祸,无不在提醒众人「地球病了」的事实。但是环境问题无分国界,你我皆可从日常生活开始做起。《ETtoday新闻云》透过此次与世界知名钟表品牌劳力士合作,与您分享环保工作者们保护地球的初心和恒久使命感

▲劳力士与ETtoday新闻云合作之专题《保护地球・缺你不可》,专访4位身处不同领域,却也各自为了环境议题而投入关注努力的环保工作者。(图/ETtoday资料照)

记者万玟伶/综合报导

「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关心环保议题?」这个问题抛给10个人,或许能得到10种答案。然而对于环保工作者来说,无所谓关不关心,因为每天睁开眼,每一个决定都攸关环境、牵动不久的未来,环保即生活,毋需刻意强调独行。

近年,温室效应带来更为剧烈的极端气候,夏季常见的台风、飓风庞然来袭,随即带走无数生灵,留下满目疮痍。年年递增的高温,也助长了延烧多月的澳洲野火,截至目前,这场大火已烧掉将近3个台湾面积森林,约5亿只动物被活活烧死,或因栖地被破坏而难以生存,就算是比动物早一步远离大火的人类,也躲不过野火带来的浓烟霾害。或许真要等到自然危机严重蔓延到人类构筑的世界,善于漠视且健忘的人们才惊觉,「我们终究无法置身事外。」

人类对自然环境有意无意的破坏,并非一朝一夕。早在1976年,瑞士钟表品牌劳力士就已关注此议题,并设立「劳力士雄才伟略大奖」以支持当代竭力改善人类生活,亦为保护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出一分力的有志之士,将他们鲜为人知的重大贡献留下完整纪录,为后世树立典范。

2019获选「劳力士雄才伟略大奖」的得奖者来自世界各地,隶属不同学术领域。其中,巴西渔业生态学家祖奥.坎波斯.席尔瓦(João Campos-Silva)致力于保育分布在亚马逊地区、濒临绝种的「巨骨舌鱼」,并同步协助依赖河流生活的土着,确保他们的生计、食物供应和传统文化稳定发展;加拿大青年科技企业家汪郁雯(Miranda Wang)欲解决全球塑胶废弃物无从处理的问题,目前在矽谷创立BioCellection公司,积极研发一系列技术,希望将塑胶废弃物转变成具价值的化学制品;印度保育专家克里蒂.卡朗斯(Krithi Karanth)面临的则是,在保育野生动物生存面积的同时,寻求在地居民的信任与支持,并试图将「与自然共生」的观念扎根至下一代。

过去,人类只依自己的需求追求便利生活,无视大量消耗的环境成本,导致文化濒临灭绝、塑胶废弃物流入海洋、野生动物逐渐失去栖息地等不可逆的影响,待惊觉时,失衡的生态已如出轨列车难以煞停。然而能为地球万物做出宏伟贡献的毕竟只是顶尖少数,一般人该如何看待自己微小薄弱的力量

长年以镜头纪录环境变迁的导演黄信尧,曾以纪录片《沉没之岛》探究海平面上升对于海岛国家的影响,「放映时我就跟大家讲地球要爆炸了,观众问那有什么方式补救吗?我说没有方式啊,今天放映厅没有冷气你们会来看吗?这是很现实的事,如果真的要节能减碳,我应该连电影都不要拍。」

直白的背后是无力的悲观,「但我觉得已经很难走回头路了。」单独抓出特定对象,例如吹冷气的人责怪,亦对整体无益。黄信尧观察,许多发展国家包括台湾「鼓吹消费」的行为,才是颇为急迫的关键,「现在是个消费主义的年代,大家都想要用更便宜的价格买到更多东西,人们创造流行文化,快时尚推动衣服的大量制造、快速运输,今年穿了明年就丢了,这中间耗费的资源太多了。」他想起另一件事,无奈的笑了,「以前我教书时的学生会跟我说『欸老师我这东西用纸做的很环保』,我说你不要买更环保。」

▲近年鼓吹自备环保餐具、提袋,类似商品因此被大量制造,无疑又是一种资源浪费,让黄信尧不解,「我们人类一直在做很矛盾的事。」(图/记者汤兴汉摄)

关注过度消费的还有创办「宝岛净乡团」、善于以创意手法带出环境议题的环保工作者林艺,她道出不少年轻世代对于「消费」的观点,「环保这件事不是不消费,重点是消费后不浪费,衣服买够穿的,彩妆保养品好好地使用完。」

然而眼看周遭的消费行为传播媒介催化下更甚,努力苦撑着环保意识的人难免也会怀疑自己的坚持是否徒劳,林艺倒是以过来人的经验开示,「过去,我有时会有无力感,但现在我会想,能掌握的就尽力而为。」关于投身环保,她有自己的见解,「其实我做这些的出发点,在乎环境只是次要原因,最主要的是,我就想过这样的生活。」

林艺笑说自己不会要大家塑胶瓶玻璃罐产品都不买,因为「当下可能也没有其他选择」,但做到「消费不浪费」,是她认为相当需要被大众重视且贯彻的行为。(图/记者黄克翔摄)

当原本刻意为之的环保行动做成了习惯,不知不觉成为生活的一部分,那么人们或许也能逐步看重生态环境之于地球万物的意义。抢救百种台湾原生水生植物的湿地专家陈德鸿直言,「生态是有价值的,但这个观念至今难被所有人认同。」价值在这里指的并非货币钱财,「生态跟我们的生活品质很有关系啊,生活品质不是只追求豪宅好车等物质,饮用水干不干净、空气是否新鲜、天际线是不是漂亮宽阔有美感的,这难道不也是生活品质?」

比起默默存在的湿地植物,人们更容易对可爱动物产生恻隐之心,尽管过去成功以萤火虫复育为引子,勾起都市人对栖地湿地的重视,陈德鸿仍觉不够,「生态不是我们保育人士的专项,它应该是每个人生活的一部分。」

▲陈德鸿期盼有一天,湿地也能单纯因为它的美,而使人们认为值得被保护。(图/记者周宸亘摄)

近几年台湾历经多次公民运动,过去选择避谈的人,如今体悟到了生活即政治,长年从事田调、发起森林保育活动的教授陈玉峰更说「环保是最先进的政治」。他分析,人们关注的面向,往往依序从个人、家庭、乡镇、社会、国家扩及国际,再来是人道主义、人本关怀,之后才会照顾到环保、关心生态。但其实「不用强调环保,真实的生活本身就是环保。」

同样的,生态也应该顺着在地自然发展,「现在台湾还有人说要把台北公园弄成像纽约中央公园的模样,大家对公园的想像全都是美国『温带国家』的风景。」就如他提倡的「土地公人会种树」,只要没有人为干扰,5至10年台湾草地就能自己长出层次繁多的自然样貌

▲现代人对于公园一片绿草如茵的想像,主要来自对美国温带的刻板印象。而台湾位处中、低海拔,能长出属于自己的枝繁叶茂,但陈玉峰痛心,「我们竟然连10年的时间都不肯给土地!」(图/记者张一中摄)

生态保育、环保行动在这几十年间,始终在社会运动占据一个位置,然而非实际参与的人们即使知道环境议题刻不容缓,却往往低估自己一念之间的蝴蝶效应。其实,人类日常中做出的每一个选择,都直接或间接影响环境。「保护地球」可以不是一句口号,而是真正的生活实践,这一切就从相信自己也拥有无可取代的力量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