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默默行善的慈善家喝采

李福生

台湾菜贩陈树菊因长年行善,展现「纯粹利他主义」,深获国际肯定,荣膺麦格塞塞奖,是今年六位得主之一,将获邀到菲律宾领奖泰戈尔说「埋在地下树根使树枝产生果实,却并不要求什么报酬。」以人来说,这是在说行善者奉献付出,却从不要求回馈,陈树菊即为一例,而在鹿港,这样的人也从不缺席

镇内,郑永丰先生是一位为善不欲人知的行善者,他长期赞助了鹿港大专文青会活动,以此让青年学子能更认识家乡的一切,其推动书香社会,所送出去的赠书已经超过8000本,数十年来,帮助镇内一家孤儿院,让这群弱势儿童能得到更好的照顾,提供音响音乐教材给各国小,从小薰陶他们的音乐美感,赞助镇内的文史作者与自行觅资发行地方刊物者,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我一直这么认为,在社会上的行善事迹应广为流传,为人所周知,因为,它会引发蝴蝶效应,让人见贤思齐,于是,社会上的善心人士才会与日俱增,行善力量一旦凝聚,这股力量便会成为改造社会原动力,而像陈树菊女士与郑永丰先生,为善不欲人知,层次更高,但即便当事人不愿张扬,他们行善的事迹依旧是会让民众们口耳相传的。

马克思说过「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为善不欲人知者,毫无疑问的是,在实践中证明自己的善心,但如果说,人们能力财力来从事善行,是一种独特的优点,那广为人知,不就是在阐扬人类内心光明面,何乐而不为呢?故而,个人向来认为,为善必须让人知。

一个人的生命究竟有多大的意义?如何的衡量?是一种对生命的态度还是赚取庞大的财富来享用,这,恐怕人言言殊,但爱因斯坦说过一句话「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实际上是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意义。」这句话,前述的默默行善的人士是做出了具体的实践。

本质上,人类是能互助的,所以,弱者能得到强者的帮助,富者能捐输以济贫者,如此,这个世界才得以趋于和谐与处处充满温暖,所以,这个社会要稳定要平和,多多有前述这种善心人士是必须的,也唯有这类善心人士的无私付出,社会中的贪婪、自私等阴暗面才得以弱化

当然,除了前述的两位慈善家外,我相信,在国内与鹿港还有一些默默行善的大好人,以前,在鹿港就有一位善心人士捐了50万给图书馆购书,这就是明证,而这些更多的善行事迹,应该用笔替他们做出最好的见证,因为在一个讲求功利现实的社会,这些善心人士会让人感受到人性光泽与希望,这是一件很感性,很美好的事,而社会也因有他们更是处处充满着温情

●作者李福生,现居彰化县鹿港镇,自由撰稿人。本文言论代表本报立场。ET论坛欢迎更多参与,投稿请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