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地球・缺你不可》跳脱既定印象的环境工作者 林艺:我只是做一件「喜欢的事」它刚好是环保
《保护地球・缺你不可》全球暖化、气候变迁、海陆污染、生物灭绝......近年重大的天灾人祸,无不在提醒众人「地球病了」的事实。但是环境问题无分国界,你我皆可从日常生活开始做起。《ETtoday新闻云》透过此次与世界知名钟表品牌劳力士合作,与您分享环保工作者们保护地球的初心和恒久使命感。
▲采访当天,林艺刚结束一个主持活动,穿着正式服装的她与近日计划「垃圾艺术」装置合影,演绎出多种对于废弃垃圾无奈的表情后,她笑道,「我真的不像一般的环保人士吼?」(图/记者黄克翔摄,下同)
记者万玟伶/专访
在Google键入「林艺」二字,宝岛净乡团创办人、街头实测垃圾分类的YouTuber以及师大毕典最年轻的演讲者,相关资料一页页被唤出,但把每条超连结打开来看,都不如有个机会,现场感受这个娇小女生发散出的强悍能量。现年29岁的林艺,师大生命科学系毕业,在2012年大四时创立「宝岛净乡团」,带领一群年轻人打造别开生面的净滩行动。净滩前的故事,或许读者们都已知晓:教程实习时,林艺在课堂上与学生分享守护环境的重要性,学生问她做过什么?她才想到,「咦,我还真的没有做过什么!」
采访当天再讲起这件事,直爽的林艺挥挥手,快人快语地说,「可能我演讲的时候把它讲得很大,但那是一个,嗯……戏剧张力,净滩的决定其实是一个累积的过程。」那中间还被什么事给激发?「后来我看到青年发展署的计划海报,只要想为社会做点事,提案后就有机会拿到补助。我想,终于可以尝试不一样的事了!」
和系上同学交换想法后,「宝岛净乡团」于焉成形,第一次找来了62人参与,第二次则在毫无动员下,多达200人报名,也让身为创办人的她,迅速累积不小名气。但林艺认为,「能够被注意到,是很讲时机点的。」第一次净滩在2012年,彼时虽也有核能政策、美丽湾、石虎等议题,但直到2014年太阳花学运后,才掀起不同世代公民参与的浪潮。「揪团净滩现在来看不算什么,但在还没什么人关心社会的时候,它就是一件很不一样的事。」她自忖,「算是时势造英雄吧。」
▲第一次净滩至今,由宝岛净乡团发起以及协助企业举办的净滩活动,已逾80场。(图/宝岛净乡团提供)
但点子多的林艺,不只想做好净滩这件事。2017年刚全职创业的她,某天和同样任职于非营利组织的友人闲聊,朋友说自己正在募集二手化妆品,做为协会活动之用,听到林艺哭穷便说,不如妳来挑一些带走。「我到现场才发现,朋友本来只想募500件,结果竟然来了5,000件!」
近年彩妆市场成长强劲,在品牌促购下,包色、扫货等话术几乎植入了消费者的购买习惯中。但买了没有使用,过了效期再当做垃圾丢掉,不仅浪费,更是加重环境耗损。「2017年我就和朋友一起举办二手彩妆拍卖,一个50元左右随便卖,想把这些二手品不浪费地出清掉,同时也想了解大家对于二手彩妆的接受度。」结果第一年活动就来了620人,把大家吓坏。
隔年,她带着「宝岛净乡团」自己办,共募到620个包裹、无数件的二手彩妆,吸引2,000多人排队选购,说到这林艺大笑,「有听过买二手彩妆还要排队的吗?」今年团队再度募得1,055个包裹,品项类别与数量不计其数。这次他们做了开箱分类,将指甲油、底妆、眼影、腮红等,归类好后拍下集合照。那些仿佛下一秒就要将林艺吞噬掉的数量,相当骇人。
▲不计其数的二手彩妆,背后显现的是过度消费带来的环境危害。(图/宝岛净乡团提供)
▲访谈时,林艺翻到这张二手指甲油照,「看起来很美对不对?」她直言,「但没人使用,它们就是垃圾。」(图/宝岛净乡团提供)
采访林艺时,适逢双11隔日,几天前她也在脸书专页分享对消费的看法,「我们努力工作赚钱,但买了东西不用,最后捐出来或丢掉,到底是为了什么?」以指甲油为例,「塑胶盖要用到石油,玻璃瓶来自矽,我们买的每一样东西都来自地球资源的消耗。」捐赠的确比丢弃来得不浪费,但若在最初就意识到自己超乎需求的消费行为,才能有效减量垃圾,跳出恶性循环。环保说穿了不难,过度消费的结果,恐怕才是整个社会的课题与共业。
▲「当想要超过需要,消费就变成浪费。」这是林艺近来面对「过度消费」议题时,颇有感触的一句话。
喜欢以创意手法带出环境议题的林艺,也把脑筋动到海洋垃圾上。团队在搜集一整年的垃圾中,挑出带有鲜艳色彩或重复性极高的品项,在沙堆上排出宛如IG上的打卡美照。「我们想让大家知道,这些垃圾经过设计排列后『看起来美丽,其实不美丽』。餐具、家用品和意想不到的文具、发饰等,都来自我们的生活,根本不应该出现在海边。」
▲在海洋垃圾中,来自台湾各地的打火机是常见品项。
▲以渐层色彩呈现的「垃圾艺术」,是由各种想像不到的生活物件所构成,林艺试图以创意吸睛的方式推广「减量生活」的迫切性。
多年的净滩经验也让林艺发现,不少人总是会把可回收的物品丢到一般垃圾,例如塑胶汤匙,只要被丢到一般垃圾桶,这些被丢错的可回收垃圾,就会直接进到焚化炉烧掉。林艺不只一次以PO文、拍影片的方式提醒消费者,搞错这步,也是一种浪费。
然而今年获得劳力士「雄才伟略大奖」的得主之一汪郁雯,却曾语出惊人地表示,全球每年只有9%的生产塑胶获得循环回收。面对全球塑胶废弃物大量堆积在掩埋场或漂流于海洋的危机,汪郁雯现正研发新技术,希望将塑胶废弃物转变成具价值的化学制品,重新运用在汽车、电子产品、纺织品等品项中。汪郁雯和团队更积极针对如今被归类为不可回收的塑胶品,例如肮脏的塑胶袋、一次性的塑胶制品等,希望将这些「无用之物」赋予新生,再次生产为受市场欢迎的日常物品。
这个极富远见却也异常艰难的目标,让曾经做过生化相关实验的林艺,看了直呼辛苦,「研发新技术非常需要时间,虽然开发成本会决定后续制品的价格,但在劳力士的支持下,还是很期待能被广泛运用的那天。」虽然不知那天何时到来,但得到劳力士雄才伟略大奖支持的汪郁雯,早已注记好改变世界的时程,她预计在2023年以前,设立全商业化的加工厂,目标将回收45,500吨的塑胶废弃物,虽然还未能确定将转成多少价值的品项,但回收此举将为世界减少320,000吨二氧化碳排放,大大减少对地球与万物的伤害。
▲2019劳力士「雄才伟略大奖」得主之一汪郁雯,谈她的塑胶回收计划。(影/取自YouTube「Rolex Awards for Enterprise」)
感佩这些得主的不倦付出,那么林艺自己呢?投身环保又频频接下演讲、主持工作,现实是否仍须倚赖兼职赚钱,才能继续踏上逐梦之路?谁料她回道,「我做所有的工作都不是为了赚钱,而是发挥个性天份,成为真实的自己!」这是她在符合社会期待与做自己之间,拉扯数年的人生体悟,就如她决定创业后的自我解读,「我投入,因为这是我想做的事,而它刚好是环保。」率性的林艺如是说。
►更多新一届《劳力士雄才伟略大奖》得主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