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论广场》办到哪报到哪 侦查大公开(司马义)
台北地检署因绿媒记者爆料有检调线人提供柯案相关资讯,遭受外界质疑,9日分他字案调查此事。(示意图/资料照)
民众党主席柯文哲卷入京华城案,案情高潮迭起,可笑的是「侦查大公开」!这个案子将来就算起诉,也无法赢得公信,检方办案泄露侦查秘密,与特定媒体共舞,堪称典范,一连串违反正当法律程序的作为,不仅将检察官的角色「做小了」,也有失国家法律守护人之职。
法务部长郑铭谦2个月前才为了郑文灿案到立法院接受质询,他信誓旦旦说,「证据到哪,就办到哪」,这句话铿锵有力,对照今日北检侦办柯文哲卷入的京华城案,根本是「办到哪,就报到哪」,连证据都不够明确,检方办案进度与特定媒体报导同步,检媒一家亲,共同违反侦查不公开原则,不但毫不掩饰,媒体记者甚至在社群平台上狂称「经营这条路线7年」「200%正确」…立法院实在有必要请法务部长说明清楚,北检谁泄密?
检媒一家亲,到底有多亲?从监察委员高涌诚接受媒体访问可以得到证明。高涌诚说从他当民间司改会执行长起,研究侦查不公开20多年,确实发现检警调与媒体间彼此有需求而有「共生关系」。高涌诚已从律师荣升为御史大夫,话说得谨慎。其实,检媒的共生关系,早就演进成为如同黑社会的「喂养关系」,检察官建立信得过的记者班底,检察官老大「容易亲近,但不容易接近」,不时照顾小弟媒体,只要老大一撂话,小弟就出来捧场报导,双方都可交作业达目的。司改国是会议决议后订出的《侦查不公开办法》早就被抛到脑后。
刑事诉讼法规范「侦查不公开」原则,目的在于保障被告和嫌疑人的隐私,维护公平审判的权利,同时也维护司法程序顺利进行,避免串供灭证。然而,几十年来,「侦查不公开」成为笑话,每当检方侦办重大瞩目案件,媒体报导紧追办案节奏,充斥侦查资讯与犯罪情节,却从未见过任何一个检察官被依违反侦查不公开原则被侦办。
根据统计,过去5年,法务部有7255件侦查不公开检讨案,却没有一位检察官被起诉侦办,仅有15位检察官行政处分,这个数据仅5年,殊不知过去几十年又有多少件?没有被立案的黑数绝对更多。实务上,对于侦查机关而言,基于公共利益的维护、塑造战功形象的需求,甚至是营造特定舆论氛围的目的,检察官相当程度上,往往乐于将犯罪侦查中的相关资讯提供给媒体报导。
柯文哲与京华城案,屡见特定媒体报导侦查资讯,各界不断质疑,逼得北检发出154个字义正词严的新闻稿,强调严守侦查不公开,盼各界「给予检察官办案的纯净空间」,还作势分案办泄密罪;但隔天媒体就大篇幅报导被告的工作簿注记、查扣的帐册资料、被告line的对话等等,这些内容皆为侦查机密,被告甚至未必知道,媒体却能详情报导,明显违反侦查不公开原则。对照北检9月分连发二次新闻稿澄清,无疑为一大讽刺,代表国家追诉犯罪的代言人,充为内鬼,传递讯息给特定媒体,如同诈骗集团车手,哪管侦查不公开。
(作者为资深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