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论广场》当转型正义转到黄国书时(黎家维)

已声明退出民进党的立委黄国书。(取自脸书)

这几年来,政坛上大绿小绿面对国民党,高举「转型正义」的大旗,下手毫不手软。正因为面对的是政治上的敌人,手段即便如何特殊强烈也无妨。然而一旦转型正义的大刀砍向「自己人」时,民进党内却突然佛心来了,声援与体谅的言论甚至让人感到温暖。民进党立委黄国书曾任情治机关线民案,正凸显了蔡政府转型正义的盲点。这个契机,也许能让转型正义跨越清算斗争的现况,提升到另一个更高的层次;但也可能只是昙花一现,最终打回原形。

民进党2016年再度上台执政,开始启动所谓转型正义的工作,除了成立促转会强收属于政党与私人的政治档案,办理平反等,更用《党产条例》这把大刀砍向已摇摇欲坠的国民党,欲藉财产冻结将这个政治竞争者彻底击倒。这把利刃更斩向所谓的附随组织,将早已转型为人民团体与社会团体法人的财产直接充公。这种用充满仇恨报复、清算斗争式的强烈手段所推动的转型正义,所探求的真相恐怕也只是另一个权威所描绘的局部真相,更难达和解的最终目的。

黄国书线民事件反映出转型正义如果只是带有政治针对性,把加害与被害者加以简单的二分法,根本无法还原威权统治下,国家与人民相互关系的真实样貌。

转型正义要找一个不正义的加害人,把箭全都射向所谓的「元凶」,是最简单的处理方法。加害者固然包括一个威权的执政者,一个统治的结构与阶级,但形塑一个威权统治,社会的其他个人在这个过程中到底扮演何种角色,是单纯的被害者?还是促成历史共业结构的一份子?更是整个社会与几个世代都必须深切反省的问题。

德国在检讨教科书有关二战时期的历史时,已有声音浮现认为除了对加害者当时的心理和行为有更多的探究外,同时也应更加反省德国整个社会中个体的涉入问题,而不该把所有罪责简化由希特勒一人承担。社会集体的反思,而不只是借由检讨别人或推给某个主谋,从而推卸或舒缓了自身的责任,整个社会才有可能真正记取教训。

黄国书的自省令人佩服,但是如果不是因为民进党内互斗的恩怨情仇,让其诚实面对过往,这种混杂既是被害者又是加害者的复杂多重角色,在现行转型正义的逻辑下,几乎凤毛麟角,甚至格格不入。但威权时期类似黄国书者,大有人在,只是在国民党一肩扛起所有罪责的同时,又有多少人能够且愿意真诚面对自己的过去,自我反省?真的是忘记了,还是害怕想起来?

研究第三波民主的知名学者杭廷顿曾告诫,民主仍必须建立在和解的基础上,而非私人怨愤的宣泄。他认为许多威权政府的作为在当时社会并非没有正当性,甚至很多团体与个人都参与其中而成为加害者的共犯,大多数人都不是单纯的受害者。他主张透过大赦,共同承担责任,这能比惩罚为民主建立更坚实的基础。

黄国书案当然不是唯一的案例,台湾转型正义需要更深更广的社会反省,少一点报复斗争。我们当然期待民进党政府能够以对待黄国书的包容与理解,来对待所有人,而非党同伐异,内外有别。因为缺乏自省的转型正义,社会将易陷入仇恨报复的循环,难以前行。

(作者为国家政策研究基金会副研究员)